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1716781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站,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秦国的崛起与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民勇于公站”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建立了哪一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材料三为加强各地交通往来,秦朝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又派人开凿大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为了抵御匈奴,秦朝修筑长城,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3)材料三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_____改为_______②______改为_____

材料四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4)秦朝二世而亡,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谁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他的变法是从哪一 年开始的?
(2)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秦国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人夫 平等,那么他最合理的途径是什么?
(3)商鞅曾经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哪一点能够体现出来?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2021-12-01更新 | 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我国长江流域最早栽培的粮食作物,请写出最早栽培它的原始人类。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国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出现了什么?图三是战国时期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有何作用?

材料二: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综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2-11-17更新 | 7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摘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摘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是谁?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的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
2020-01-21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