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局部抗战时期 >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 九一八事变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1948419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可以使我们勿忘国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之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的主张。

材料三:


材料四:抗日战争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与哪一事件有关?
(2)这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却采取了什么政策?我国是在哪年收回了“那无尽的宝藏”?
(3)材料二中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请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请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5)根据材料四,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50周年,某校同学以“中日关系”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史料实证   国之耻】

材料一   图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东北画报》上。



【家国情怀   国之怒】

材料二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193512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热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家国情怀   国之抗】

材料三



【史料实证   众志成城】

材料四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各界人民纷纷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华北部分地区沦陷后,广大产业工人或参加八路军或建立自己的游击队,除此之外,工人积极生产,保证抗战物资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主要兵员来自农民……同时农民还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为维持战时经济,坚持持久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支援抗战,华侨积极捐款航金,除了捐献财物以外,海外华侨还掀起了回国服务、参军参战的热潮。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日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历史解释   凯歌奏响】

材料六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进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来出个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我国古代一人名。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千”“毛遂”“共工


【家国情怀   继往开来】

材料七   在日资深记者蒋丰感叹道,多少年了,人们在中日关系交流史上还从没听过举国之力这句话。这次中国发生疫情,日本以举国之力给予援助,无疑给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注入了一股巨大的暖流。

——人民网(202042日)


(1)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蒋介石对此事的态度。此事件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面对严峻的形势,北平的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什么运动?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学生运动?
(4)任选其中一位人物,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5)根据材料四,指出有哪些社会力量在为抗战做贡献。
(6)依据材料五,说一说“光明的前途”指的是什么?
(7)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根据材料七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怎样才能开辟中日关系新时代?
2023-12-23更新 | 2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1895年)《纽约时报》

材料二: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

——东北民谣

材料三:



图一国民党将领李宗仁在台儿庄   图二 共产党将领彭德怀指挥作战

图三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抗战,图为抗日女兵 图四援助中国的美国飞虎队

材料四: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战争作上述评论的?这次战争大清帝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该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东北人民“苦难十四年”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苦难十四年”是在哪一年结束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意义?
2022-10-07更新 | 18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抗战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图二是为纪念哪一历史事件所建的纪念馆?
(2)《义勇军进行曲》发表后,为促成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抵抗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哪一主张?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哪次?
(3)综上,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5)简要概述材料四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反动统治的结束?
2021-03-21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