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北宋的建立与统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5 题号:18821894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年间,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材料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材料三: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节度使出现在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节度使有什么权力?
(2)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设置哪一官职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了何种官职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台湾和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分别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元朝相比,宋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下图)


材料二 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出元代在行政制度方面有何创新?山东当时称为“腹里”,在当时属于哪个机构管辖?当时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2021-07-28更新 | 10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涌现出以登封嵩阳书院为首的四大书院,南宋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

材料二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学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据材料一、二,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
(2)结合两则材料,指出宋代书院兴盛和中世纪欧洲大学勃兴的积极影响。
2020-05-08更新 | 7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胡适(1891—1962)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为什么胡适先生说“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

材料二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投富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这一制度的?这种改革与宋朝哪一政策有关?。

材料三   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香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余秋雨的《十万进士》


(3)材料三描述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依据材料概括八股取士的特点和产生怎样的后果?
2020-10-04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