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战国七雄 > 七雄征战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 题号:20438475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

材料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战国中期以后,在“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中,崛起的是哪几个国家?请说出这一时期三次著名的战役。
(2)根据“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说说商鞅变法都变了些什么?(说出两条即可)
(3)这次变法成功了吗?说一说成功的表现。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地图?图中的A处代表了哪个诸侯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图中B和C分别应填什么内容?

材料三     ……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3)据材料三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怎样的总趋势?
2021-12-12更新 | 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簋腹内底铸的铭文4行33字。内容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凤有商,辛末,王在南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末日,武王在南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铭文讲述的战役。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2023-10-11更新 | 1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动荡与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一: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北有燕国、南有邢国、赵国,中部有中山国;在燕国的东边有商初建国的孤竹(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战国时被灭,燕国北边有东胡。在不断的争霸中,京津冀地域形成燕赵对峙的格局。燕国占领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中南部为赵国的疆域;齐国占领河北东南部一小块。

——首都博物馆《京津冀历史文化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在地图上①②处填入相对应的诸侯国名称。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局势。

材料二: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使用的特点。

材料三: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管理)也,纷纷则易使(驱使)也,信(诚信)可以守战(守城作战)也。

——《商君书农战》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味、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君对待农业的态度。分别写出与材料三中“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相对应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四:战国时期,齐国的援下学宫是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它的建立与齐国统治集团图霸争雄的政治目的密切相联。不同学派聚集在此讲学,众多著名学者思想交流、碰撞,促进了各家学说相互吸收与融合。

——摘编自樊克政《学校史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稷下学宫创办的作用。
2023-01-04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