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秦朝的兴衰 > 秦王扫六合和中央集权的建立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 题号:219572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摘编自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私人聚众霸占地方资源,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也助长分裂割据势力。对此,汉武帝把冶铁、煮盐等经营权收归政府。但是,管理盐铁的官吏经营不善,往往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购买不起。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交往的实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秦朝建立的这套政治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融的方式。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1


(1)材料一显示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如图2


(2)材料二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由谁创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御史大夫的职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三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四 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8年派使臣出使西域

公元前134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打击勾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3)根据材料三,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
(4)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形成了汉朝前期郡国并行制度,请用材料四中的史实证明分封制的存在。
(5)根据材料四,分别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军事领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的一名著名军事将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9-04-05更新 | 18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图1                                                               图2                                图3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是指哪一政权。
(3)材料三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秦朝时的具体表现。
(4)观察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图1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地方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历史影响?图2,图3别反映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
2019-11-16更新 | 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材料三

影响统一的因素解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相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人口迁徙大量的人口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
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地区间的依赖性越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越大
文化与制度
文化和制度的一致有利于产生比较一致的国民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建立“大一统”政体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皇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并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3)任选材料三中影响统一的一个因素,自拟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4-07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