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3176207
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与政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3)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清三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如图所示

——图片来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问题二:据材料二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弟子整理成哪本书?战国时期继续发扬儒家思想的是谁?

问题三: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韩非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代表人物?

问题四:依据材料四,指出正确的治国方略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2017-12-13更新 | 5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说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哪位国君的支持?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措施?
(3)商鞅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材料四:“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材料五: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4)材料四反映的是谁的思想主张?他属于哪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的是哪家学派思想?战国时期采用该学派思想进行改革并取得重大效果的是什么事件?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将这一局面称为什么?

材料六: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七:都江堰示意图



(7)材料六中称赞的为修建都江堰作出重大贡献的“李太守”是谁?
(8)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说都江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
(9)综合上述材料,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2-04-03更新 | 4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摘自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四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可谓集大成。诸侯国内部的旧贵族阶层被一扫而空,血统不再是地位的保障,事功才是上升的阶梯,国人和野人的差异消弭了。战争逻辑也发生变化,战争目的从恢复礼的秩序转换成了杀伤乃至消灭对方。

——摘编自施展《枢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平王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中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法家的韩非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
(4)根据材料四,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说明变法产生的影响。
2020-08-12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