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回答孔子创立了哪一学派?
(2)阅读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主要主张。
(3)据材料三回答“百家争鸣”的影响。
(4)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结合所学回答“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相似题推荐
【孔圣至德】
材料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材料一的言论是谁的?可能出自哪部著作?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百家争鸣】
材料二
(2)说说材料二中墨子的主张,图中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互相抨击、相互影响,历史上称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为?这一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历史影响?【学习治班】
材料三 学习“诸子百家”思想之后,围绕班级出现的乱丢纸屑的现象,大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不一。
卫生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款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变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
(3)三个人的话蕴含了战国时期的三家学派观点,请分别指出他们运用的是哪一家的学说。【思想的魅力】
材料一
孔子 |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不断改造……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 ——滕福海《黄仲舒与罢黜百家》 |
(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指出材料一中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
【科技显辉煌】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用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环形山的原因。(3)指出材料二中图二著作所属的领域,并简述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
【艺术放光彩】
材料三
(4)写出材料三中图三作品的名称及图四作品的作者。【感悟传文明】
(5)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多姿多彩、辉煌璀璨。请谈谈你的感想。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反对空谈主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他”创立了什么学派?根据材料一归纳“他”的历史地位。
(2)举出一条与材料一中的“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主张最早被哪位帝王采纳?
(4)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什么不同?
【推荐1】材料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主要是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请回答:
(1)“中国文化历史,秦汉以前,主要是儒、墨、道三家”,请写出墨、道两家代表人物各一位。依据材料指出,唐宋后“儒释道”三家中“释”是指什么?南怀瑾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精神食粮?(列出两点)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主要也是三家,除了儒家和道家,另外还有哪家?其代表人物商鞅推行的哪项措施最能体现其变法性质?
材料一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谈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材料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高子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老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材料三 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主张是什么?材料四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能突出体现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的“一双冷眼”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一: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他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材料一中的“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政治主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是哪一学派的观点?其政治主张是什么?
[文字印记]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思想光辉]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制度创新]
材料三: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什么?此文字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3)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后来在哪个国家得到了实现?(4)你最欣赏“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
(5)根据材料四,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请你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材料一: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1)根据材料说明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描述的是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材料中“新的时代精神”指什么?材料一、二的两场运动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3)阅读上面示意图,回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在俄国的成功革命实践活动(历史事件)。马克思主义哪些特点使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