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75283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王朝更迭示意图(部分)

西周东周西汉
春秋

材料二:习近平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

材料三: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四:学者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请回答:


(1)图中的①、②处应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从春秋到②反映了我国社会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习近平借鉴的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
(3)材料三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和“致命的打击”分别指什么事件?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是文化的命脉,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历史。请带着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一饭一食品味文明历程】

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外来引进作物。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多为果树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等。宋朝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如越南占城稻。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多为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辣椒、番茄等近30种。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作物传播示意图
(1)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农作物传播示意图,概括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传入的农作物的特点,写出促成这两个阶段农作物交流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
【文学艺术描绘社会变迁】
文学艺术

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完璧归赵。

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④古老的民俗娱乐活动“透索”;宋朝称“跳索”,清朝称跳绳。

(2)①成语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②名句的提出者是      ;从③、④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乡土民俗承载历史进程】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海阳、海陵,“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汉武帝元狩六年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陵作为粮仓、盐场的经济特色。此后数百年间,海陵县凭借海盐产区的区位功能,长盛不衰。公元937年,偏安东南的南唐政权将海陵县升为州,名为“泰州”,以今盐城、兴化、泰兴、如皋为属县,泰州之名沿袭至今。宋熙宁五年(1072年),泰州属淮南东路。南唐第一任泰州知州褚仁规撰写的《泰州重展筑子城记》坦言泰州位处“水陆要津,咽喉剧郡”,因而升建“泰州”,说明泰州交通要道、运转枢纽的重要地位。“泰”标志着传统城市经济角色的转变,由盐区变为交通枢纽、军事要地。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古代王朝在今泰州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有哪些?从海陵到泰州名称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功能怎样的变化?
2023-11-18更新 | 2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回:“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修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则三   某中学七年级(1)班新学期则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1)材料一体现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引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如何实现这一主张的?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3)材料三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2023-08-14更新 | 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至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zhì,即猪)之食

——材料二、三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有道”的内涵。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末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综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18-11-25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