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铁犁牛耕的使用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8170501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左图) ”和“铁制农具 (右图) ”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文物。


(1)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2)“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东汉刘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唐玄宗坚持改革政略,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

(3)国家政策的合理调整,促进了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东汉刘秀与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材料四   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也在全国范围普遍种植,“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劳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农耕文明的灿烂余晖,使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习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材料二: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


(4)在古代,我国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沟通,进行贸易往来。请问这条商路是在什么时候由谁开辟的?它的出发点在什么地方?这条商路的开辟有着什么作用?
2019-04-04更新 | 248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农业的起源、发展与现代化。

材料一


   

注:③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往往固定于河流边上,利用流水的冲力,将河流中的水源源不断的汲到高处的沟渠之中,再由沟渠流到千家万户的田地里面。

④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最早出现在东汉,工作原理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将低处的水顺着水槽引到高处。


(1)将材料一中的古代生产农具按所属的历史时期排序。(写序号)写出图③和图④农具的用途。

材料二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时期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很难抵御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攻击。甲午战败,唤醒有识之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在这次变法中,改良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农业;编印“外洋农学诸书”;“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提倡民间普遍采用农业新技术等。变法失败后,变法期间定下的一些农业改良措施并未停止,农业改良并未中断。可见,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戊戌变法的推动密不可分。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闵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变法的代表人物。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从农业政策的角度分别指出图一、图二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3-06-09更新 | 4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均产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家学说思想观点表

学派

思想观点

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若使天下兼相爱,因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道家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据材料二,指出这些学派思想聚焦的共同主题。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国数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2023-03-09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