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验结果误差或偏差的分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牙膏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小明从某款牙膏的标签上得知含有碳酸钙,于是他和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资料】①牙膏是由摩擦剂、保湿剂、增稠剂、发泡剂、芳香剂、水等组成;
②牙膏的摩擦剂主要有碳酸钙、二氧化硅、氢氧化铝等;
③牙膏中除摩擦剂外,均不与酸反应。
【实验一】证明该款牙膏中含有碳酸盐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该款牙膏中含有碳酸盐
【实验二】定量测定该款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实验装置如下:

(1)实验时需先关闭弹簧夹乙,打开弹簧夹甲,缓慢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然后打开弹簧夹乙,关闭弹簧夹甲,其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中利用了浓硫酸的性质是______
【数所记录】牙膏样品的质量为10g,充分反应后C装置增加0.4g,D、E两个装置共增重2.2g。
【实验结论】该款牙膏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
【反思】若没有装置E,则对碳酸钙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021-07-14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卷)2021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
2 . 以印刷线路板的碱性蚀刻废液(主要成分为[Cu(NH34]Cl2,杂质不参与反应)或以铜精炼炉渣(主要成分为Cu、Cu2O、少量FeO等)为原料均能制备CuSO4·5H2O晶体。
Ⅰ、取一定量蚀刻废液和稍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到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三颈瓶中,通入空气,加热并搅拌,产生大量的黑色沉淀,同时生成氨气、水等常见物质。待反应停止,趁热过滤、洗涤,得到CuO固体;所得固体经酸溶、结晶、过滤等操作,得到CuSO4·5H2O晶体。
   
(1)写出用蚀刻废液制备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NH34]Cl2+2NaOHCuO+2______+4NH3↑+H2O。
(2)检验CuO固体是否洗净的实验操作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滴加______,(填试剂的名称)若无明显现象,则固体已洗干净。
(3)装置图中装置X的作用是______
Ⅱ、以铜精炼炉渣为原料制备CuSO4·5H2O晶体,主要步骤如下:
【资料】①金属氧化物在稀硫酸中的溶解性:常温下,Cu2O、Fe2O3、Fe3O4不易溶于稀硫酸,而CuO、FeO易溶于稀硫酸。
②H2O2能将+2价Fe氧化成+3价Fe
焙烧   将铜精炼炉渣粉碎,使其中的Cu、Cu2O氧化成CuO;FeO氧化成Fe2O3、Fe3O4
酸浸   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除铁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CuO调节pH值,然后缓慢加入H2O2和阻化剂形成沉淀,过滤
分离   将滤液结晶、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到CuSO4·5H2O晶体
   
(1)焙烧步骤中将Cu、Cu2O氧化成CuO;FeO氧化成Fe2O3、Fe3O4的原因是______
(2)由图炉渣在750℃、800℃焙烧时的增重曲线,可知最佳的焙烧温度是______℃、最佳的焙烧时长是______h。
(3)酸浸步骤中发生主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除铁步骤中加CuO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5)分离步骤中得到CuSO4•5H2O,需要低温烘干的原因是______
(6)欲测定该产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①称取21.00g样品配成100mL溶液,量取25.00mL,加足量标准BaCl2溶液,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沉淀4.66g。则该产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②若晶体中含有少量CuSO4•3H2O生成,则产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021-07-13更新 | 4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六校联盟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3 . 某校甲、乙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酸、碱、盐、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C三组实验:
甲、乙小组同学都能观察到B组的实验现象为______。实验结束后,甲、乙小组同学分别同时将三组实验反应后的物质各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甲、乙小组同学分别对气体成分及充分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甲组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气体为CO2、H2;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A1Cl3、NaCl、____________
乙组分别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往一支试管中先滴入足量BaCl2溶液,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只观察到溶液变红色气体为H2;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NaAlO2、NaCl、NaOH
往另一支试管中不断滴入稀盐酸______
【交流与反思】
(1)乙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组同学得出气体成分的结论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
(2)甲、乙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相同,得出的实验结论却不同,原因是______
【拓展与应用】
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A1Cl3与过量NaOH在溶液中的反应:______
2021-07-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4 . 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是H2、CO、CO2、N2和H2O(气体)。半水煤气经过下列步骤转化为合成氨的原料N2和H2

(1)在使用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半水煤气中CO与H2O发生反应,实现了CO变换。已知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比,若半水媒气中V(H2):V(CO):V(N2)=19:14:11,经CO变换后的气体中:V(H2):V(N2)=_______
(2)吸收法是脱除CO2的方法之一、已知Na2CO3溶液和K2CO3溶液均可与二氧化碳反应,分别化合成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钾:
溶质Na2CO3K2CO3
20℃时的溶解度/g21.8110.5
溶质价格(元/kg)1.259.80
若选择Na2CO3溶液作吸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其优点是____;缺点是____
(3)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I~V来测定半水煤气其中H2以及CO的质量,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以确保整个装置内不再留有空气,然后将一定体积半水煤气依次通过装置I~V,最后再通入氮气。
(已知:)。

①装置Ⅰ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最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③要确定半水煤气中CO的质量,应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有同学对此测量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最后测得的质量偏小,原因是_______
2021-06-22更新 | 4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5 .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Ⅰ、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请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__
(2)如图1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太慢
B.红磷量不足
C.实验中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D.装置漏气
Ⅱ、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某同学利用图2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发现,产物中还出现少许黄色固体。
已知: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但在空气中燃烧镁条时很难观察到生成物中有淡黄色固体,原因是___________。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该同学实验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________1/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Ⅲ、用铁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已知铁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xH2O)。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__
(5)某同学根据铁生锈的原理,用铁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3实验,8分钟后测得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量筒内水量筒内剩余水
250mL180.0mL129.5mL
实验时该同学不是将铁粉堆在瓶底,而是将铁粉撒在浸润了氯化钠溶液的滤纸条上,再把该滤纸条贴在广口瓶内壁,其目的是___________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该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主要优点:一是没有污染,二是___________
6 .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许多化学实验加以验证。

(1)小东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___________,反应前后天平读数不变,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根据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烧杯内溶液质量如何变化_______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2)小东想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又能更快地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了以下设想:
【提出设想】设想一: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设想二:用更活泼的金属锌代替铁钉
【实验验证】小东将以上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实验1烧杯中换成饱和硫酸铜溶液       几小时后溶液颜色几乎不变
       天平读数不变
③铁钉表面有变化
实验2铁钉换成锌粒①溶液颜色明显变浅
②天平读数减小
       锌粒表面有变化
【实验分析】(3)从以上现象分析,两个设想都不合适,其中按设想_________(填“一”或“二”)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实验1中溶液颜色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铁与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
b.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c.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d.水也参与了该反应,但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水太少
(5)实验2虽然很快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但出现了反应后总质量减小的情况,老师提醒小东,硫酸铜溶液呈酸性,所以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6)小东通过反复实验和探究得出:向实验1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将实验2中的烧杯换成如图所示装置,均能达到实验目的,但该装置中缺少一种物品,请你在装置图中画出__________
2021-06-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7 . 碳酸氢钠(NaH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10℃20℃30℃40℃
溶解度8.1g9.6g11.1g12.7g

②碳酸氢钠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或受热分解均生成Na2CO3、H2O和CO2
【实验探究】
探究1: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室温下(20℃),边搅拌边向盛有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测得温度为18.5℃;恢复至室温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10mL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0℃),搅拌,测得温度为20.8℃。
(1)实验中配制的NaHCO3溶液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由上述实验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的结论并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
探究2: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
分别向10mL0.5%和5%NaHCO3溶液中滴加10%的CaCl2溶液,发现均有白色浑浊出现,通过传感器测得CO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3)由上图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该条件下,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Cl2═2NaCl+___________+H2O。
探究3:久置的NaHCO3样品中NaHCO3含量的测定
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NaHCO3样品(假设只有NaHCO3和Na2CO3)混合均匀后,称取190g混合物,加热至恒重,称其质量为159g。
(5)①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结果精确至0.01%)。
②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021-06-07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8 . 牙膏中的摩擦剂主要用于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小樱从某品牌牙膏的成分表中确认:该牙膏使用CaCO3作为摩擦剂。她想探究该品牌牙膏中摩擦剂CaCO3的含量,于是和同学们开启了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该品牌牙膏中CaCO3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
(1)氢氧化钡的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钙相似。
(2)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能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3)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牙膏中其他成分不和盐酸反应)。

【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_______
(2)在装置B中加入牙膏样品12.00g;
(3)关闭K1,打开K2,向装置B中滴入10%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停止滴加盐酸;
(4)关闭K2,打开K1,缓缓通入空气,至装置C中不再产生沉淀;
(5)将装置C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其质量;
(6)重复实验。
【实验数据】小樱、小波将3次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实验1实验2实验3
小樱:装置C实验前后的质量差/g6.116.096.07
小波:装置C中沉淀的质量/g5.925.915.90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装置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实验步骤中不鼓入空气,测得的装置C中沉淀的质量会______________(填“偏大”、“不变”、“偏小”)。
(4)同学们利用小波记录的数据计算的CaCO3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根据小樱记录的数据计算的CaCO3质量分数偏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下列各项措施中,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缓缓滴加稀盐酸
b将装置D改放在装置A、B之间
c.在装置B、C之间增加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2021-05-19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9 .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
I.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II.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_________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
I.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应该比理论值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II.如果用气压传感器测瓶内气压的变化,______________(选填:AB、BC、CD、DE、EF)段表示水倒吸的过程。
【实验改进】
I.铁生锈原理:铁与氧气、水作用生成铁锈。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上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II.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测量项目实验前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mL80.054.5126.0
【交流表达】
I.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氢氧化亚铁。
II.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反思】请你分析,改进后的实验比红磷燃烧实验的优点有:I._____;II.________
10 . 嗅盐(如图 )是由易分解的铵盐类物质和香料组成。释放出的氨气对人体神经会产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广泛应用于体育比赛中。同学们对嗅盐成分展开探究 (已知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

定性初探:嗅盐中含有什么盐类物质?
【猜想假设】
①碳酸铵:原因是碳酸铵晶体受热易分解产生NH3、H2O、CO2
②碳酸氢铵: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
③....
【查阅资料】
①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不发生反应。
②NH3极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和四氯化碳(一种密度比水大的有机溶剂)。
【实验探究】
(1)阳离子验证: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在试管口放一张__, 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
(2)阴离子验证:
①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将产生气体通入___,溶液变浑浊。
②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钙稀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初步结论】仅根据实验探究,嗅盐中一定含有的盐是___
II.定量再探:嗅盐中氮元素含量是多少?
【设计方案】甲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省略,本实验状况下铵根离子可完全转化为NH3,NH3密度为0.7g/L)。 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有以下两处需要改进。

(1)欲使实验成功进行,装置B中药品需要作的改动是___
(2)欲使实验结果精确,在装置与B之间K3处应添加的仪器较合适的是___。(选填“C”或“D”)。
【进行实验】取样品 1.0 克配成溶液进行实验,装置B中量气管在实验前后的液面差为 242.9mL。
【实验结论】嗅盐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
【反思拓展】若其他操作均正确,下列会导致所测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填字母)。
a   实验开始,量气管内液面低于量气管顶端的0刻度线
b   反应结束,调节水准管使装置B两端液面相平后读数
c   反应结束,未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取气体体积
d   反应前正确读取量气管中气体体积,反应后俯视读数
e   实验进行过程中,弹簧夹K1、K2始终处于打开状态
2020-06-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