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55 道试题
1 . 七年级某班同学以“唐宋元时代风貌”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情境体验——古人智慧】
(1)一组同学搜集了两幅反映唐宋经济生活的图片。请指出使用图一生产工具的好处,并为图二拟一段文字说明

任务二【数据分析——人口分布】
(2)二组同学整理了如下数据表。据表指出唐朝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的变化趋势,并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南方北方
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2080万40%3120万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5500万65.5%2900万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任务三【成果展示——交流交融】
(3)三组同学参观了历史遗址、博物馆并以图文形式展示项目化成果。请你以“交往交流交融”为题,任选三个为其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谷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2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探索史。面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最终迎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殇】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探索】

材料二

A.制度变革       B.新文化运动开始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洋务运动
(2)依据材料二、将ABCD填在方框①②③④的对应位置(只填字母),并概括这一探索过程有何特点。
【选择】

材料三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百年中国》解说词

(3)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为何把1921年作为“全新时代的开始”。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名称。
【启示】
(4)综合上述材料,简单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的认识。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另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自《党史故事》

(2)材料二中“新的发展阶段”指什么?简述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材料三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新中国的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次会议。在会议上,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地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4 . 古代的政治家们在治国方面相互借鉴又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他的治国举措。

材料二: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2)材料二中赵匡胤为了“夺其权”“制其钱谷”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作用是什么?请画出元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对比材料——见证民族关系】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成熟办法”的作用。

任务二   【解读材料——汲取治国智慧】

材料二   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粗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三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类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元朝在加强地方管理上实施了什么制度?

任务三   【史论结合——阐述对外交往】

材料四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明对话与经济交流。七年级
(1)班准备举办一期关于“古代中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共同参与吧。

【盛世外交】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1)根据所学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海外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是最彰显海洋文明的朝代。泉州在南宋晚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封、杭州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宋代造船业的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具备了推进海洋文明的技术和经济基础,受到海外国家的欢迎。

——摘自百度百科

(2)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和平与冲突】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4)依据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拼搏探索·崇尚和平”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

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讲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自“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 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7 . 国家治理的优劣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古代王朝亦注重国家治理。李老师以“国家治理”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大单元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史事·解读盛世与危机】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但在盛世局面下却隐藏着危机。据下列史事和所学知识,具体解读“国家治理优则出现盛世,国家治理劣则导致危机”这个说法。
隋朝大事唐朝大事
☆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隋文帝时,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国家
☆隋炀帝时,营建一系列大工程,三次征辽东,多次巡游;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618年,隋朝灭亡
☆618-907年,唐朝起止时间
☆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武则天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统治后期,朝政日益腐败
☆755-763年,安史之乱
☆唐后期,藩镇割据;黄巢起义

任务二【史料·了解北宋的政治】

(2)宋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特的一面。阅读下列史料,说说大臣赵普提出了怎样的治国良策。曹翰发出“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这样的感叹的原因是什么?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大臣赵普对赵匡胤的回答)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内宴奉诏作》(宋初大将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任务三【导图·阐释元朝的统治】

(3)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如何治理庞大的国家成为元朝统治者的首要问题。请结合下面思维导图,以“创新制度·有效管辖”为题,在下列制度或机构中任选三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8 .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民族发展的宏大篇章。张老师以“追寻发展历程”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依据所学知识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史料——谋求平等发展】

材料一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服饰上,“一切前清王朝服饰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随着近代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民国初年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的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社会风貌的变化。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老文明的代表,在这场风起云涌的运动中,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有力声音,涌现出了两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孙中山和甘地。

——王波《孙中山与甘地民族主义思想比较》

(2)依据材料二,简述甘地为争取平等所作出的贡献,并归纳两位历史人物承担的共同时代使命。

任务二【赏析油画——见证革命道路】

(3)面对困局要敢于开创革命新路。结合史实分别说明面对图一、图二中的困境,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走出新路的。

任务三【阐述史实——见证伟大复兴】

(4)回顾历史才能领略民族伟大复兴。请从下图呈现的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选择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拟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上海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行业内首家公私合营的上海惠工缝纫机厂的肩上。为了完成工业缝纫机的研制、生产任务,惠工缝纫机厂的职工夜以继日辛勤工作,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工业缝纫机。

——摘编自《缝纫机发展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自制衣物大都为工业生产所替代,家用缝纫机悄然地从城市走向农村,而工业缝纫机则活跃在生产服装、鞋帽、箱包等工厂企业。一些卓有远识的企业家从70年代末纷纷走出了国门,相继引进了先进国家的缝纫机制造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从1982年工业缝纫机产量仅占缝纫机产量的3%上升到1994年的26%,而且品种不断增多。

——摘编自王承康《中国缝纫机工业的发展道路》

(1)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当时我国工业缝纫机发展的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缝纫机产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缝纫机行业发展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980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中共十五大召开,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2010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经济特区
2017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据材料一、指出“先进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实现的最伟大梦想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梦想?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