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江南开发的表现、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一中,中原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的是谁?该诏令反映了“魏主”推行的什么改革措施?
(3)“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哪两种形式?
2024-04-0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东晋政府曾多次下令要求百姓种植小麦,推广的范围主要在人口集中的淮南及长江下游地区。这反映了(     
A.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B.长江下游成为经济重心
C.小麦产量优于其他作物D.南方战乱导致粮食短缺
2024-04-0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自西汉中期以来,汉代铜镜的样式趋向于统一,几乎在各地区同时出现,但东汉中后期的“神兽镜”和“画像镜”却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根据出土的许多铜镜的铭文可知,当时洛阳的制镜技术是最有名的,但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技师也可与洛阳的技师相比。这表明(     
A.江南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B.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
C.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024-04-08更新 | 9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和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南迁B.南方交通发达C.北方民族交融D.经济重心南移
5 . 如表中户数的变化,表明南方(     
朝代
州名
户数增长率%
西汉西晋
荆州18256335754851%
扬州15210031140048%
广州253604312058%
A.对外贸易发达B.民族交融加速C.生产技术革新D.社会经济发展
2024-04-04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汉朝时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上述两则材料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小历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024-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往密切,江南地区也得到了开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船舰),延及岸上营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操乃……引军北还。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

时期地区工程灌溉田亩数
东晋江苏丹阳新丰堰八百余顷
南朝(宋)浙江湖州吴兴塘两千余顷

材料三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雾、青、并、究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

(1)材料一是什么战争?它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江南地区什么概况?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历史》

(1)根据材料,简述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2)小历认为:魏晋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大批人口南迁的结果。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024-04-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枯水季将海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将水调往外江,保证县城安全。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材料二   文帝、景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一再减免天下百姓的田租,并定租率三十税一为定制;国家少兴或不兴大规模的工程,以减少对民众的烦扰,徭役征发减至每三年一次……对周边地区尽量避免征战,与匈奴和亲,对南越罢兵,维护相安的局面;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肉刑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措施,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更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且成为传统时代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的治世蓝本。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迁往南方的中原人民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这个地区具有远比北方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故发展非常迅速。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都江堰是战国时李冰主持修建的,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C都江堰的作用仅用于农业灌溉,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的治国举措及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4-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丰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稻交错种植。北民南迁,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例如整地有犁、耙、榜等;北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使南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并根本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

——摘编自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怎样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4-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