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际大都会长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材料三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当时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 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1)材料一中的“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字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
2024-06-0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青海省海东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2 .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   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形成。

【盛世景象】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2)材料二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个盛世的描述? 根据材料概括该盛世的表现。“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创新分不开,请举出两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

【民族交往】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3)材料三诗句中的“蕃” “胡”,指的是什么? 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对外交往】

材料四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唐朝的都城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时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遭唐使就达十多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5)综上所述,对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什么启示?   
2024-04-0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一中学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开放与包容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大理念,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

材料一   他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在返日留唐的学生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华浸染,他们吟唱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走在唐朝的都城,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宽衢大道上,你遇见的绝不仅仅只是唐朝人。你随时会遇见突厥人、西域人、波斯(编者注:伊朗)人、大食(编者注:阿拉伯帝国)人、拂蒜(编者注:东罗马帝国)人、日本人、新罗人、天竺人、真腊人、骠国人……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举出一例唐朝时中日交往的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唐朝的都城”是哪座城市?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主要有哪些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

材料三   《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写到:11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材料四   

(3)丙组运用材料三、四得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结论,请您分析这一结论的依据。
2024-06-06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诗里的盛唐气象】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闾闺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冤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材料二   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一步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
2024-06-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荆楚联盟学校联考中考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古都·西安】

材料一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古都之一,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都城史来看,西安作为都城具有特殊的属性,曾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都,规模最大的都城。……从世界都城史来看,张骞通西域后,汉代长安成为当时中外交流的国际性都城。……唐都长安也是对外交流的中心,一方面,对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唐长安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地位与特性:大古都视阅中的古都西安》

【世界名港·泉州】

材料二   泉州市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经过大规模整治,形成了畅通的交通网。广泛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蓬勃兴起。……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手工业技术的改进与经营方式的变化。……大量的外国人来这里经商、定居……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相继传入。

——摘编自刘新慧《海外贸易与宋元泉州社会》

【人文荟萃·北京】

材料三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八达岭长城、……、圆明园、卢沟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摘编自百度百科

【民族特色·拉萨】

材料四


图一唐蕃会盟碑

位于西藏拉萨布大昭寺门前,成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图二清政府颁赐的金瓶
珍藏于西藏拉萨大昭寺,供寻找活佛和呼图克图灵童时用。

图三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65年,召开于拉萨,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
【近代史迹·上海】

材料五   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是中国苦难史的亲历者,是中国革命史的驱动者,更是中国开放史的领航者。从千年古港到近代史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再到如今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历程,是近现代中国浮沉嬗变的缩影。

——纪录片《大上海》

【守护延续·文化】

材料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从中国和世界的不同角度概括西安作为都城的特别之处。写出材料中“东亚地区”受唐都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及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宋元时期泉州港崛起的条件。并根据材料概括泉州海外贸易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划线部分任选两个名胜古迹,简述其历史文化价值。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上述图文资料可以反映出哪些民族政策(制度)?
(5)结合所学,用史实阐述你对材料五中“上海是中国苦难史的亲历者、革命史的驱动者、开放史的领航者”的理解。
(6)请你为守护城市文化遗产,延续民族文化根脉,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5-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开放与包容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大理念,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

材料一   他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在返日留唐的学生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华浸染,他们吟唱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走在唐朝的都城,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宽衢大道上,你遇见的绝不仅仅只是唐朝人。你随时会遇见突厥人、西域人、波斯(编者注:伊朗)人、大食(编者注:阿拉伯帝国)人、拂蒜(编者注:东罗马帝国)人、日本人、新罗人、天竺人、真腊人、骠国人……

(1)材料一中的“他”西行的目的地是哪里?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浸染主要得益于哪些人群?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举出一例唐朝时中日交往的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唐朝的都城”是哪座城市?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主要有哪些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请你为当今中国对外交往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4-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城市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唐长安城平面图                                                                        雅典卫城示意图

材料二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第一册

材料三   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013年

上海自贸区成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城和唐长安城在结构布局方面的不同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影响古代中外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地理条件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政治制度       ④文化传统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依据材料三,指出推动上海向近代城市迈进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长安城商贾云集,邸店林立……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是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当年的长安人就已经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时尚生活。

(1)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城的特点。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据材料二,概括这位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因素。
2024-04-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唐初)长安城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不仅有各国人士来此参观学习,有的还在中国做官,各国经常遣使入唐。……唐朝不仅吸收了外国的文化,同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也远播各国……大大加强了各图间的相互了解和深厚友谊,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唐史话》


(1)材料一中的“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区域在西汉主要由哪一机构管辖?唐代记载这一地区到天竺沿途山川风物的文献是什么?例举唐太宗与吐蕃交往的史实。由此可见唐朝对少数民族实施何种政策?
(2)材料二中的“长安城”中坊市分开,井然有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坊、市各指什么?归纳唐朝“国际文化交流”的表现及其影响?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走向兴盛的原因。
2024-03-1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