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应了哪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与哪一交通道路有关?

材料二: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向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向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材料三: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宋元时期)》编制

(3)从材料三所列举的中国文明成就中选择一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四: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在中外交流中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024-05-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一模历史试题(五四学制)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小华在阅读《国史十六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图),再展开学习。在该书第十四讲,他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A.蒙古灭金B.马可·波罗来华
C.朱元璋强化皇权D.郑和下西洋
3 . 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B.清王朝严格禁止中外民间往来
C.汉唐是最频繁最繁荣的时期D.总体呈现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2024-03-28更新 | 352次组卷 | 37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文明对外交流史可以说如史诗般波澜壮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政府为官的外国及外族人有数千名之多:有官拜大将军的,有入朝为相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留居唐朝五十年,专门管理外交事务……唐朝生活的外国人之中,僧侣也占了很大一部分。鼎盛时期的唐朝对宗教的态度是较为宽容的,不仅佛教徒大量涌入,袄教、景教、伊斯兰教都有众多的教徒在长安一带活跃。

——摘编自罗威尔主编的《知中·洋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繁盛的表现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代进出口货物达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海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

——摘编自新华网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深远影响?
2024-03-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评价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对下图中历史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A.将世界连为整体B.进行殖民掠夺扩张
C.促进中外友好交流D.航海壮举载入史册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6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
B.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品
C.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023-10-30更新 | 665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
不同目的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促进中外交流。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注:朝贡贸易是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轴、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材料三:近代欧美的崛起,亦即“西方”崛起,与华夏文明形成新的对峙,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参照系。作为新兴的强势文明,西方在与大清帝国的军事对决中胜出,其在宗教、科技、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方面的优势地位因此确立。在西方文明的强大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和社会文明体系逐渐解体,中华民族以其顽强生命力和深厚的文明底蕴,谋求建设一种适合自我生存的新文明,中四在与西方的冲突、交流、融合中开始艰难的社会转型和步入现代化的历程。

——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入海上的因素有哪些?
(2)梁启超所说的“西方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的梁启超这样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023-10-2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8 . 以下材料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君主专制的加强
C.边疆地区的开发D.抵御外来侵略
2023-10-21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五四学制)一模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某老师在上课时列举的史实。这些史实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遣唐使来华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A.经济交流B.海上交通C.民族关系D.对外交往
2023-09-23更新 | 569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五四学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毕业学科复习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城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二:(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列传·官一》

材料三: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列举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典型事例。这反映了隋唐时期哪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据材料二指出其主要目的。
(3)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4)从材料三到材料四,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四分析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
2023-09-1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