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56 道试题
1 . 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据此推断,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原因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
C.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D.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2024-05-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他为革命指明的道路是(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B.以工人运动为领导
C.以城市斗争为重心D.鼓励农民武装斗争
2024-04-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1)根据材料一,判断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战争印证了“30年内……后者必将受前者欺凌”?并结合这次改革相关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战争结局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甲午延续到戊戌,那场昙花一现式的改革,没有触及帝制的灵魂,改革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一条死胡同,然而,当时的人们,依旧可以在胡同的深处看到一缕新生的曙光。

——马勇《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改革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一条死胡同”?请你谈谈对“一缕新生的曙光”的认识。

材料三   陈独秀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把北大烧得通红,推动了北大的变革。李大钊从俄国也“盗来”了火种,这两把火,前后交映,足以改变古老的旧中国。

——汪兆骞《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从美国引来的这把火” “俄国之火” 的思想精髓。并结合史实分析 “俄国之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板块一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5年遵义会议
板块二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
(4)材料四中“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道路?
2024-04-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五四学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品名称作品展示赏析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

通观画面,毛泽东的形象居于画面的核心,从远处的青山可以看出,此时正是万物萌发的初春时节,而这也象征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春天已经到来。
《百团大战》

作品描绘的是长城下八路军和日伪军激战的场面。整个画面构图安排紧凑,近处色调偏冷,远处灯火通明,象征着抗日战争必胜的结果。
《?》

作品刻画了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乘坐船只横渡长江的场景。在炮火的映照之下,风帆与红旗相映生辉,与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革命道路,及其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任举两例,4分)。
(2)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团大战的指挥者及这场战役的历史影响。
(3)根据图3,确定合适的作品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
2024-04-1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报刊作为新闻信息的载体,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文报刊的办报风潮由南向北,从香港蔓延到广州、上海,最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宁波、福州、汉口、京津等地的报网,代表性报纸如香港德臣报馆的《华字日报》,上海字林洋行的《上海新报》《沪报》,美查的《申报》,丹福士的《新闻报》等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于江西瑞金,为中央政府机关报。

——《红色中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喉舌”

材料三

“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
“营造出汇集‘区域’及‘全球’信息的‘场域’,‘地方’甚至超越‘国家’,成为信息的集散中心”——章清:《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近代报刊业中心的原因。
(2)从材料二的两则材料中各提取至少一则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将这些信息进行逻辑关联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在近代史中所起到的作用。
2024-04-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我们学习历史必须必须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然后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其它的历史知识,使我们能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兴趣。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1928年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井冈山会师
2024-04-18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努力发展生产,最终探索出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刺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材料一中的图一的刊物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图一与图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2)材料二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找到这条道路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纠正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哪一场重要会议?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会议后中国革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中的诗句是毛泽东在某次战役后写下的,请问此战役有何战略意义?
(5)综上所述,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4-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对农村考察后得出一条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由此创造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是什么?
(2)材料二中“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解决的?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2024-04-17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表示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回去;同时还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以有利于全国抗战的发动。

——摘编自《周恩来对中共确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贡献》

材料二

时间主要事件/史实
1937为配合国民党军坚守晋北防线,八路军进军平型关附近,他们利用有利地形歼灭日军1000多人
1938北路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1940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112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4年到1945年初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总结了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将我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解放战争时期,在武装斗争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仅经过3年多的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摘编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材料四

时间事件
19217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1927中共三大的召开,共产党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开展国民大革命
192710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1918九一八事变,中国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领导东北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寇
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12西安事变
193710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78--193810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1937--1940创建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
19408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对日军发起“百团大战”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546中共七大召开
19459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66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94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恩来对于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此时必须要促成“全国抗战的发动”?西安事变的最终解决,对促进“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总结中国抗日战场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富川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描写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与此有关的口号是(     
A.自己动手,丰衣足食B.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4-04-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富川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