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九一八事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45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某日军战犯在回忆录中记述:“18日夜……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该回忆录记述的事件是(     
A.济南惨案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D.一·二八事变
2024-06-06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河源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大历史观是指长时段、宽视野,通过大概念对课程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阅读下表,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事件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7月七七事变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10月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国、法国对德国宣战
1940年德军大举进攻并占领北欧和西欧诸国
1940年8月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3年11月美国、英国、中国三国政府首脑举行开罗会议
1944年6月美英等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6-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中学联考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3 . 9月2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日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展现了中国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国共两党再次握手。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而1942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关键一年,使得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两党“再次握手”?写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我国取得最大的胜利的战役。
(3)材料三中1942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关键一年,请用两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哪一天?
2024-06-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部分学校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中华民国二十年,《申报》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此材料可以反映(     
A.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开展戊戌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2024-06-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以下两则史料可以印证(     

日军占领沈阳

到黎明时,奉天(即沈阳)全城都落在我们手里,很快就实行了全城军管,土肥原大佐就任奉天临时市长。

——(日)花谷正《“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B.华北危机
C.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
2024-06-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铁路交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通过其可以观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8年津沽铁路竣工之后,经清政府批准,中国铁路公司准备将铁路继续修至通州。但一些顽固派官员激烈反对,认为津沽铁路“资敌、扰民、夺民生计”。洋务派张之洞上奏提出铁路利国利民,必须兴办,但不必拘泥京津,不如先行修建卢汉铁路。清政府于是收回原决议,改修卢汉铁路。

——摘编自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不同时间段中国铁路修建情况

时间段新增铁路里程/千米铁路线路(部分)
1904-1911年4963.7京汉、胶济、滇越、京张、沪杭和东清等
1912-1927年4264.8吉长、京奉、个碧和郑洮等
1928-1937年8658.5呼海、吉敦、吉海、淮南和苏嘉等
1938-1945年6297.5湘桂、湘黔、滇缅各一段和宝天等

——摘编自易思维《中国近代铁路、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增长》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猛,其中以高速铁路建设最为典型。从2008年开通京津城际铁路以来,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3.79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易思维《中国近代铁路、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增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官员对修建铁路有何不同观点,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新增铁路修建速度最慢或最快的一个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该时期新增铁路修建速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时代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注: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图4:日本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注:旅顺大屠杀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图2:日本的和同开珎
注:日本仿唐开元通宝所铸货币。

图5:日军占领沈阳
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沈阳城。

图3: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

图6:张自忠          左权
注:张自忠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左权为八路军副参谋长。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6中相互关联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出图片的序号即可),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然后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6-04更新 | 8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容易(0.94) |
8 . 新闻报刊能够及时记录下重要的历史时刻,下图是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日,《北平晨报》刊发的新闻头条——《日军突然攻占沈阳各地》。这则报道记录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D.淞沪会战
2024-06-04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9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表中①、②处对应的人物正确的是(     
英雄/先锋林则徐
事件虎门销烟东北抗日游击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A.①邓世昌②邱少云B.①杨靖宇②王进喜
C.①邓世昌②焦裕禄D.①杨靖宇②黄继光
2024-06-04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模)
10 . 一部《赵城金藏》,串接起“古今中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时,将历代的佛教经典统一刊刻行世,俗称《开宝藏》。宋金之际,僧人尹矧乃率弟子通过化缘积聚财力,翻刻了一部《开宝藏》,经金世宗皇帝恩准,“供养”于赵城广胜寺,被称为《赵城金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隐没无闻。1933年,僧人范成发现了这部藏经,并撰文向外界做了介绍,在天津、上海等地引起重大反响,“中外人士连袂履往赵城探讨者络绎不绝”。1936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人员开价22万银元收买《金藏》,遭到广胜寺僧人以及护法居士的断然拒绝。随后又有日本僧人和文物贩子在民间访察,愿以每市尺一块银元的价格收买,也未能得逞。1937年,蒋介石电令国民党驻军将《金藏》转至西安交由政府保管,但无法保证西安一旦陷落能否妥善保存,赵城绅士、僧人秉持“除非有人保证不失,否则宁失于赵城,也不能失于别处”的信念予以拒绝。1938年2月,日军占领了赵城县城,四处搜寻《金藏》未果。1942年春,日本侵略军直接向广胜寺索要《赵城金藏》。在这危急关头寺院请求共产党八路军的帮助。陈赓领导的太岳军区派八路军部队将《金藏》运出,在晋南地区转移、躲藏,躲过了日军的扫荡,躲过了国民党的进攻,终于迎来了解放。1949年1月,中共华北局派人将《赵城金藏》运至北平,交北平图书馆收藏。现在《赵城金藏》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之一。

——据《赵城金藏的沧桑岁月》

(1)《赵城金藏》初刻于哪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如何?
(2)1931年《赵城金藏》重现于世后,哪些“中外人士”着意“探讨”它?各自的目的如何?
(3)《赵城金藏》最后落脚何处?为什么有此结果?
(4)从《赵城金藏》的坎坷命运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024-06-04更新 | 2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