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文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渊源……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诞生于农耕社会,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则多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上。中国节日庆祝的仪式性更强,而西方的庆祝方式却比较简洁,而且内容多以宗教的形式为主。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中国注重集体性和大局性,体现出团团圆圆的意向,西方国家对个人的价值更加注重。

——摘编自覃丽霞《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材料二   某校开展研究古代传统节日习俗的系列课程,以下是整理的部分史料: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节日文化出现了很多变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广大民众而言依然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节日纷纷创建,节日的内涵大大增加。节日习俗也发生变化,传统节日一些落后的、封建的习俗遭到无情的冲击。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节日,而这些特定节日的出现基本上是外来的纪念性节日,如儿童节、劳动节等。

——摘编自赵凤玲《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

材料四   以下是论文《建国后<人民日报>劳动节报道研究》的目录节选:

第3章纪念的劳动:《人民日报》“劳动”内涵的建构与变迁…………………………42

3.1   1949-1965:生产建设,增产节约…………………………42

3.1.1唤醒劳动意识…………………………42

3.1.2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44

3.1.3支援维护世界和平事业…………………………47

3.2   1966-1976:革命斗争,生产斗争…………………………49

3.2.1政治第一,鼓吹个人崇拜…………………………50

3.2.2开展“斗、批、改”…………………………53

3.2.3抓革命,促生产…………………………56

3.3   1977-1991:改革为先,发展第…………………………57

3.3.1徘徊中前进…………………………58

3.3.2突出主人翁地位…………………………59

3.3.3鼓励奉献牺牲…………………………62

材料五   长春师范大学为了解西方节日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数据显示: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及态度”表示“喜欢”的占比68.2%表示“过不过无所谓”占比12.2%
“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原因”66.5%的学生认为形式轻松愉悦。47.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

21世纪是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和交融。应在包容西方节日文化的同时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使“90后”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意识。

——摘编自赵瑞杰《西方节日文化对“90后”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传统节日的价值,并归纳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两个方面即可)。
(2)上述史料有助于研究哪些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
(3)按史料的载体,对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即可)
图像史料:______       文献史料: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以来节日的变化(两点即可),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因素。
(5)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3.1阶段“生产建设”的成就(两例即可),分析3.2和3.3报道产生的时代背景。
(6)依据材料五概括作者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态度,并归纳作者的研究方法。
2024-05-2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第三次月考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之慧】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人民日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科技之光】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文学之雅】

材料三: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妇女引领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四: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摘编自《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传统之辩】

材料五: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这些制度、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

——节选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时代之光】

材料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摘编自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传承之任】

材料七: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选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并列举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2)图一反映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图二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诗中反映出长安哪些繁华的现象。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杭州在宋时期的发展盛况(两例即可)。结合所学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概括陈独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6)根据材料六,归纳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所呈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划线部分的史实一例。
(7)阅读材料七,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2023-06-2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按照要求归类整理。(只写序号即可。)
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②《愚公移山》 ③《李有才板话》 ④《义勇军进行曲》 ⑤《小二黑结婚》 ⑥《黄河大合唱》 ⑦《屈原》
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题材的有:______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题材的有:______
(2)根据上述作品,概括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
任务二 【运用图表--解读经济发展】

(3)分析以下数据图,概括近代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所呈现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任务三 【列举实例一说明变化影响】
变化领域举例说明
交通工具
通信工具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4)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根据上列表格要求,填写相应的内容。
2022-12-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12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步入近代,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孕育了许多新的因素,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

(1)请将以上文学艺术作品按照要求分类整理。
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
任务二【分析图表—解读经济发展】

(2)图一中李鸿章创办的实业有哪些特点?简述这些实业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图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简述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任务三【走近城市—见证历史变迁】
(4)下面的上海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④上海创办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2021-03-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地中海地区、西欧的艺术、文学以及道德思想。地中海世界里的平凡交往,使人们逐渐熟悉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大量涌入罗马的移民会继续遵守自己所继承的传统,并把这种传统融入到罗马帝国的文化熔炉中,成为影响欧洲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抗战时期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抗战文化运动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思想基础的,是抗战实践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选择和升华。郭沫若在抗战中从事的文化抗战工作,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工作,唤起和组织全民族投身反抗异族侵略者的救亡图存伟大事业;抗战期间南方局领导人运用多种策略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争取各方力量抗战,对唤醒民族精神、凝聚抗战力量产生了重要作用,发展和丰富了中共统战思想和统战实践。

——摘编自郝世奇郑欣著《抗战时期文化运动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战时期文化运动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郭沫若从事文化抗战工作的史实。
(3)综上,请谈谈你对国家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0-09-0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重庆市永川区教研片区中考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6 .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作品分类——归纳文艺成就】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按照要求归类。(只写序号即可)
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②《愚公移山》③《李有才板话》④《义勇军进行曲》⑤《小二黑结婚》⑥《黄河大合唱》
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有:        ;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有:        
(2)根据上述作品,概括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
任务二【列举实例——说明变化影响】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下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

变化领域例子影响
交通工具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4)根据所学,对近代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一简要评价。
7 .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按照要求归类整理。(只写序号即可)

反映反对封建势力题材的有:        
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题材的有:        
(2)根据上述作品,概括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

任务二【运用图表——解读经济发展】


(3)分析以上数据,概括近代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所呈现的变化,说出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任务三【列举实例——说明变化影响】


(4)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根据下列表格要求,填写相应的内容。
2019-02-2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西省稷山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产生了大量带有时代印记的歌曲

歌名歌词(节选)
《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长城谣》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以上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以上歌曲发挥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北文化日报》报道
(2)报刊记述历史。请写出以上报刊报道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说明该事件的成功解决对抗战时局的影响。

材料三   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来灭亡中国。中国政府为自卫应战亦已摆开了阵势,全面的战争已打成了……红军已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改编为第八路军……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下各个方面,配合友军粉碎日敌的进攻。

——摘自1937年9月18日左权写给叔父左铭三的家书

(3)根据材料三,归纳左权家书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至少说出两点)。
2024-04-1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文艺作品创作表(部分)

时间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背景
1935电影《风云儿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
1939歌曲《保卫黄河》日本策划华北事变,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940国画《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4木刻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军发起反攻

材料二   电影《风云儿女》播出后,许多青年唱着其主题曲,走向抗日救亡的战场。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曲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在延安奏响,无数抗日志士高唱着《保卫黄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徐悲鸿通过创作《愚公移山》,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精神。《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年画被广大人民群众张贴在自家大门上,反映出抗战必胜的信念,彰显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文艺作品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4-04-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以降,教会机构曾在我国成功创办《万国公报》等报纸来扩大西学的影响力,到了清末,我国维新知识分子自办的报纸、杂志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1895 年梁启超、康有为创办了宣传变法的报纸《中外纪闻》。1897 年5月上海农学会创办了第一种农业科技杂志《农学报》;7 月,黄庆澄在浙江温州创办了《算学报》月刊。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作为国家最高学府才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专门两类。普通学科目为经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地学,体操学等。专门学科目为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地理学、工程学,商学,医学等。同时还规定,30周岁以下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外文。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正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及其他新式学堂相继建立,留学热潮也逐渐兴起。经过长期的宣传和社会力量的推动,1905 年科举制度被终结,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创办报刊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原因,并说明京师大学堂带来的影响。
(3)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