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3 道试题
1 .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所示,图甲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D代表生物圈内的生物,序号①~③表示生物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为全球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表示植物的是_______(填字母)。
(2)图甲的生理过程中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有_____(填序号)。
(3)由图甲可知,碳元素是通过生理过程________(填序号)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的。
(4)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同时也增加了_______的排放。
(5)由图乙可以看出,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1963年至2019年均在逐年______(填“增长”或“下降”),我国2019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这得益于一方面国家出台政策保护植被,并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进行___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和开发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节能减排。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2024-01-03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为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可采取垃圾分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加入相应微生物可加快分解速度
B.以纸质代替塑料包装的主要原因是前者易被分解者分解
C.可回收垃圾回收处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D.为促进光合作用进行,可焚烧垃圾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 . 20世纪初被作为花卉引入中国的水葫芦,如今正在疯狂肆虐我国南方的江河湖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国家为此每年至少投入上亿元巨资进行打捞和销毁。那么在这种情况中,导致当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B.外来物种入侵C.自然灾害D.栖息地破坏
2024-01-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题
4 . 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把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查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认真调查了水稻生产的全过程。下面是他们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其感想和建议,请你给以解答:
(1)播种后覆盖薄膜,缩短了种子发芽的天数。这主要因为薄膜内温度较高,___增强。
(2)在调查中发现,稻田中的蛙的数量比上次调查时明显减少,经了解,蛙的数量大量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___
(3)到了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稻田里焚烧稻杆,其主要危害是___。焚烧后剩余的物质是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___
2023-12-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甲马营镇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5 . 随着天气变冷,我市雾霾天气时有发生,雾霾中有多种成分,其中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某校初中生物兴趣小组提出了“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的问题,并设计了实验方案。
   
(1)该探究实验采用了“五点取样法”测算尘埃粒子数,为使抽样最具代表性,应选取图甲中字母______所示的五点共2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2)图乙是根据测算数据绘制的柱状图,由此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________
(3)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虽然呼吸道能药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它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是很重要的。
(4)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为__________
(5)该探究中,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特制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种做法是否准确_________?请回答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023-12-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6 . 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控制系统对大棚内的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图一是大棚内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1~6表示叶绿体、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____
(2)图一中,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二中的______过程(填数字)。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此光照强度下,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乙植物。
(3)图二6表示______气体,实验中检测该气体的产生使用的试剂是______
(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为临沂市的绿水青山建设献计献策,写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大家分享_____
2023-12-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桃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12月月考生物试题(二部)
7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生物栖息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作栖息地
B.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C.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是破坏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D.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相同的生物类群
2023-12-22更新 | 2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8 .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酸雨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形成的 pH小于5.6的降水,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所以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两个实验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室内,定期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注:各装置中均为数量相同的黄豆种子,用白醋配制 pH 小于5.6的溶液模拟“酸雨”)
   
(1)该小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确定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组都用 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将两组都置于温暖的室内等相同的条件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甲组萌发的种子明显少于乙组萌发的种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对减少酸雨改善环境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21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随着天气变冷,泰安地区雾霾天气时有发生,雾霾中有多种成分,其中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雾霾对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做了调查。他们的做法是:准备了一些用于收集空气尘埃粒子的特制载玻片(背面刻有如下图所示的100个2mm×2mm的小方格,以便计数),收集前在载玻片正面涂上凡士林,以粘住尘埃。要对10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比较困难,人们常用“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计数。
A.            B.            C.               D.
(1)为使抽样最具代表性,应选取图中_________所示的五点共2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2)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
(3)该探究中,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特制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种做法不够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PM2.5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门口周边对空气进行了采样,统计结果如表:
组别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上班时段中午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少)(车流量大)(车流量小)(车流量最大)
第1组19894397
第2组22833898
第3组20864199

(4)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分别求出不同时段PM2.5浓度的_________值。
(5)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_______
(6)PM2.5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中,需要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
(7)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该实验对你的启示是_________
2023-12-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10 . 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能量与去除量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无纸化办公B.秸秆焚烧C.节约粮食D.绿色出行
2023-12-06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中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生物会考模拟题(一)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