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A、B两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乙a、b所示。图___________中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A、B两组同学用同样的实验装置,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实验中A小组所用的水比B小组所用的水___________(选填“多”或“少”);
(3)在水沸腾后,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的“白气”,和“白气”的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①冰、②霜、③露、④雪);
(4)某组同学给烧杯中的冷水均匀加热,收集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_
A. 整个过程酒精灯火焰忽大忽小,放热不均匀
B. 开始时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后来水温较高时散热变快
C. 水开始汽化较慢,带走的热量少
D. 可能开始加热时有纸板盖,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2023-04-21更新 | 38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第二章 物态变化 2.4+2.5升华和凝华 水循环(分层作业)
2 . 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刺激性的气味,所以设计了碘锤进行实验(将少量碘密封在玻璃管内)。查阅资料可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
(1)如图所示的甲、乙是分别将碘锤放到酒精灯上烤和放入热水中,两种方案都可以看到实验现象,这是因为碘在升华时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方案______(选填“甲”或“乙”)更合理,原因是______
(2)在观察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时,小明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紧紧套上气球,气球会鼓起来;小强将一块干冰放入常温的水中,烧杯中的水立即“沸腾”,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能直接证明干冰升华的是______的实验。
2023-04-02更新 | 36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教科版) 第五章 物态变化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分层练习)
3 . 热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志愿军官兵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坚守阵地,战士们睫毛上的“冰霜”是由于水蒸气______形成的,此过程需要______热量。
2023-10-12更新 | 411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05讲《1.4升华与凝华》(分层练习)
4 . 寒冷的冬天,北方城市公园里的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却仍然能保持原有的冰雕外貌,这是 ___________现象,此现象会伴随着 ___________热。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骤冷,空气中水蒸气发生 ___________而形成的,此过程需要 ___________热量;雪后,由于雪 __________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2023-05-22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第二章 物态变化 2.4+2.5升华和凝华 水循环(分层作业)
5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气;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第一时间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像是_____
2022-12-29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第二章 物态变化 2.4+2.5升华和凝华 水循环(分层作业)
6 . 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糖,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糖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水果冰棍的过程属于凝华
B.西瓜汁变成水果冰棍的过程要放热
C.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形成的
D.吃冰棍感觉凉爽,是因为冰棍升华时吸热
2022-12-25更新 | 475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05讲《1.4升华与凝华》(分层练习)
7 . 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为了观察固态碘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盛有碘的试管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1)甲、乙这两个实验方案中______(选填“甲”或“乙”)的更合理;
(2)在乙同学方案的实验中,他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的,只是因为这一变化过程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请你根据题干资料分析乙同学的猜想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3)实验完成后,乙同学探究热情不减,接着又取出烧杯中试管,然后向烧杯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其成分是______(选填“水蒸气”、“空气”或“二氧化碳”)。
2022-12-04更新 | 482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05讲《1.4升华与凝华》(分层练习)
8 . 小明和小华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两种方式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甲碘锤里出现紫色气体,能说明碘升华放热了。
B.实验乙碘锤里出现紫色气体,能说明碘升华吸热了。
C.实验甲乙都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
D.停止加热后,甲实验中碘锤里紫色气体逐渐消失了,发生了凝华现象。
2022-11-04更新 | 1229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05讲《1.4升华与凝华》(分层练习)
9 . 如图甲,在玻璃试管中放入少许干冰,干冰吸热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的气体使气球体积变大;如图乙,试管外壁会结霜,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如图丙,把少许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水中大量气泡是由___________形成的,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水面上大量白雾是由___________形成的,白雾是___________(填“水蒸气/小水滴”)。
2022-10-18更新 | 23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05讲《1.4升华与凝华》(分层练习)
22-23八年级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 | 较易(0.85) |
10 . 北方冬季气温低于﹣30℃时,将热水以C字型泼出,此时热水周围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时,会迅速凝结,产生“泼水成冰”的效果(如图),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B.液化C.凝华D.凝固
2022-10-16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学优生重难点易错题精练(人教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4 升华和凝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