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纪昀(1724-1805)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甲】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A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B。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C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厅事:住所的堂屋。②贻患:留下祸患。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词语解释
参照今义推断行甚远
结合字形推测其喉
联系本义引申不诬哉
根据语境理解为亲昵

2.请将“矣”“耳”“耶”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3.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稍 长 亦 颇 驯 竟 忘 其 为 狼
4.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的行为。
6.甲乙两文中都有“杀狼”的情节,乙文写得简略,甲文则较详细。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甲文描写杀狼的情节好在哪里?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但汲水须修长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不谬也。

(纪昀《伊犁凿井》)


注: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绠:绳子。④谬:荒谬,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十余岁               (2)转转不
(3)树得活               (4)须修长绠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编者纪昀是明代学者、文学家。
B.甲文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C.甲文两次写到“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D.“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但汲水须修长绠耳”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原因。
2024-03-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2)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室虎退路,两穴并聚柴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嵌空:深陷的样子:②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食顷:一顿饭功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狼仍       择其善者而之(《〈论语〉十二章》)
B.屠奔倚其下       去后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不蜿蜒数步       与日去(《诫子书》)
D.两穴并聚柴焚之       修身(《诫子书》)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2)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有 樵 者 山 行 遇 虎 避 入 石 穴 中 虎 亦 随 入。
4.【甲】【乙】两文中狼与虎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留户与樵者,在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甲】【乙】两文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
2024-01-1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答题。

【甲】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富室:有钱人家。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作:发出。④俟:等待。⑤伺:窥探。⑥啮:咬。⑦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时,一狼径(       )       (2)眈眈相向(       )
(3)与家犬杂(       )       (4)再就枕将(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甲】【乙】两文都借狼喻人,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甲】文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1-03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麋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验]检验。②[麋至]成群而来。③[如万杵齐筑]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④[数]天数。⑤[委]推卸。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转转不                      争论不          情不自
B.至棒椎鱼于一处        群贤毕          大业未
C.非木柿                      实事求          自以为
D.不可得                      之志          有志者事
2.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翻译: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理解:水对石兽越冲越深的冲击力,让石兽逐渐地向上游缓缓移动。
B.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翻译:河堤将要决口时,河水中流一定凸起来,高出两岸;然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决口。
理解:看到中流的河水高于两岸,就知道河堤要从中间的位置决口。
3.有人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请你结合甲乙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3-09-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故: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小窦:小洞。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欲(        )       (2)窘(       )       (3)蛇(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2)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3.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23-09-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畜:养。②厅事:所住的堂屋。③伺:等待。④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⑤遁逸:逃跑。
1.【甲】文作者是_______代文学家蒲松龄,本文选自他的作品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行甚远(     )
(2)一狼其中(     )
(3)再就枕将(     )
(4)将其喉(     )
3.用“/”线标示下列句子的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
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从【甲】文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6.【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对“此人”的什么态度?
7.请结合文章说一说,【甲】【乙】两文中的狼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023-08-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山门于河 _______________
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
③尔辈不能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
④可据理臆断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023-07-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9 . 游僧卖药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九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寸片,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小梦同学想要知道“先以一铜佛置案上”中“置”的意思,他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查出“置”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A.放弃B.放置,安放C.置办,购买D.摆设
2.僧人本应虔诚隐忍,戒骄戒躁,却于出如此勾当。本故事表现了这个和尚__________的品行。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2023-07-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情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会:恰巧碰上。②角:较量。③如是:像这样。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一处)
性 情 孤 僻 好 讲 古 制
2.本文是一个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本文以刘羽冲为主角,讲述了他_________(概括主要内容),告诫我们____________
2023-07-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