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地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52 道试题
综合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亿年前“燕山运动”使洞庭湖所在地区发生地质断裂,强烈下陷形成盆地,积水成湖。历史上早期湖高江低,湖水由南向北流,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汉晋以后,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人类活动影响加大,洪水期江高湖低,大量洪水从荆江段进入洞庭湖,开始出现“八百里洞庭”。近现代以来,洞庭湖形成了北纳长江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等支流,再由城陵矶注入长江的江湖格局,且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洞庭湖逐渐萎缩,面积减小,湖区洪涝灾害多发。三峡水库修建并蓄水后,洞庭湖洪涝灾害减轻。(注:荆江是指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的长江河段)。



(1)简述汉晋以后“八百里洞庭”的成因。
(2)分析近代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3)有专家认为,三峡水库修建并蓄水后,荆江河段冲淤平衡被打破,这对荆江和洞庭湖区防洪有利,请解释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水分是影响沙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因素。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北岸交错带的沙地,海拔3570m,年蒸发量约为2700mm。该地中部为流动沙丘、高达3~4m,东部为有沙带的河滩地。某科考队于某年7月中旬在该地进行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定点观测。调查发现,即使在雨季,沙地表面也普遍存在5~10cm的干沙层。由于干沙层的存在,降雨后,下渗水分不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掉。下图示意7月中旬该地不同美型沙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特征。



(1)简述沙地表面干沙层形成的条件。
(2)指出干沙层对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3)解释覆沙河滩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特征的成因。
(4)沙丘顶与背风坡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一个水分随着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范围,称为水分下降层。水分下降层的厚度与堆积物的紧实程度有关。分析沙丘顶土壤水分下降层厚度比背风坡大的原因。
2020-02-28更新 | 3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
3 . 林线,通常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专家测得中国林线的生长季平均气温为8.2℃,有的科学家研究证明,林线也是一条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大约为6.7℃的等温线。就是说,树木在生长期对脚下的土地有一个总的热量要求,低于这个要求,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读中国林线高度等值线图(单位:m),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林线高度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方林线低是因为纬度高,气温低B.青藏高原南部林线高与西南暖湿气流有关
C.西北林线比东北高是因为西北干旱D.图中有些地区的林线高度只是理论高度
2.往往郁闭的森林越不过林线,但稀疏的林地往往可以突破林线的高度。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有的树生命力更旺盛
B.因为郁闭的森林遮阴作用导致树下土壤的温度达不到树木生长所需要的热量
C.因为遮阴作用差异导致郁闭的森林比稀疏的获得光照少,难以生长
D.因为林线以上降水量不足,不足以供应郁闭的森林生长,但稀疏的林地可以
2018-03-11更新 | 2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的中国诸暨井灌工程遗产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的泉畈村,地处会稽山走马岗主峰下的黄檀溪冲积小盆地(下图)。当地先民巧妙利用自然条件,汲取井水灌溉农田。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462mm,土壤以砂壤土(含沙量多,但一般大于2mm以上的石砾则不考虑在内)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埋深浅,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在1~3m,雨季则在1m以内。数百年来,凿井并用桔槔提水成为泉畈村居民灌溉的主要方式,现在仍在使用。


   
(1)分析图中修建拦河堰坝的主要目的。
(2)推测泉畈村自然砂壤形成的过程。
(3)指出拗井发挥功效最大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总数为475万,其国土主要由南北两大岛屿组成,3/4的人口和经济集中在北岛。两岛之间隔着一条最窄处仅23千米的库克海峡,两岛之间往来都要乘船和飞机,非常不便。二十世纪末新西兰学者提出修建库克海峡跨海大桥公路设想方案,但此方案时至今日仍处于”停滞”状态。下图为新西兰库克海峡跨海大桥公路方案线路图。



(1)二十世纪末新西兰学者提出建设库克海峡跨海大桥公路设想方案,指出该方案的主要目的。
(2)与库克海峡船舶航运相比,简述库克跨海大桥公路运输段的优越性。
(3)时至今日,新西兰库克海峡跨海大桥仍未开工建设,请解释其主要原因。
2022-05-31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多所学校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仿真模拟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轩清明节随父亲回老家踏青祭祖,他老家位于距离县城27公里鄂北农村,老家表叔2008年承一片50亩岗冲地,刚开始几年表叔利用岗地20亩种水果(梨),冲地挖塘(30亩)养鱼,并建起简易农家乐——塘鱼放钓,可以吸引一些钓友,带来不错的收益,可随着农家乐在城市郊区大量兴起,小轩表叔家鱼塘收益越来越低,而且梨由于品种原因(个小,核大,比较酸),过去主要销往农村市场,如今没有销路。2018年表叔在果树地挖了果树,建房养猪(500头),由于近两年市场猪肉走俏,表叔大赚一笔,可是今年小轩回老家看了看表叔承包的地之后再不想去了,因为猪场臭气熏天,30亩的鱼塘水呈现墨绿色,随处可见死鱼,一问表叔才知养猪场废水排放到鱼塘了,表叔说鱼塘不要收益了,养猪可以弥补了。(农家乐园简图,图左是2016年,图右是2021年)



(1)根据材料,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小轩表叔农家乐失败原因。
(2)小轩表叔养猪场带来哪些危害?
(3)请你利用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小轩表叔设计一条可持续致富之路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雾凇,俗称“树挂”,是水汽接触到地表物体上的凝结核发生凝华的过程。在湿润和半湿润区,由于水汽充足,一旦遇到冬季降温和适度风速等气象条件,便很容易形成雾凇。雾凇并不只出现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西北极度干旱的沙漠戈壁中也会出现雾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荒漠植被较茂密,是我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下图),冬季常出现雾凇现象。

(1)说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经常出现雾凇的原因。
(2)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垄看到的雾凇,垄上植物枝条的雾凇要多于垄间植物,对该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3)有人说,雾凇对于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意义,说明其合理性。
2024-05-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8月,夏威夷群岛(图a)第二大岛毛伊岛气候严重异常。2023年8月8日,拉海纳镇(图b)发生严重火灾,造成百余人遇难。当天,二级飓风(相当于强台风)多拉的中心在毛伊岛南面大约八百公里处从东向西移动,飓风的接近使火灾强度不降反升。

(1)推测此次毛伊岛大火发生前的气候异常表现,并说明其在火灾发展中的作用。
(2)由于毛伊岛西部山地对气流的影响,加剧了该火灾的蔓延。试解释其原因。
(3)说明飓风多拉的接近使火灾强度不降反升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517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湖南专用)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对古土壤钙质结核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距今5000万~3800万年,青藏高原呈现为“两山夹一盆”的地貌特征:冈底斯山脉海拔约4500m,中央分水岭山脉海拔约4000m,它们之间夹着海拔约1700m的中央谷地。中央谷地气候湿润,冬季降水量最大,夏季次之,春、秋季降水量小。谷地内亚热带动植物繁盛。中央谷地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月)溶解在土壤中的钙物质大量析出,其中春季发育规模更大。约2900万年前,由于软流层物质上涌,中央谷地隆升,中央谷地环境向高寒演变,部分生物灭绝。下图示意中央谷地的位置。



(1)分析中央谷地冬夏季节降水差异的形成原因。
(2)分析中央谷地隆升对南亚夏季风的影响。
(3)中央谷地隆升后,部分生物灭绝而不是迁移扩散,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2-12-2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地理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半干旱草原系统中,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是长期放牧的双重影响,使得灌木植物在草原分布的密度增加,形成草原灌丛化现象,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在半干旱草原中,灌木植物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土壤湿度和小气候,在灌丛附近堆积着比周围地表更肥沃的土壤。这种灌木植被聚集土壤养分的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由于灌丛化草原和“沃岛效应”的发展,引发了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的现象,加剧了草原的沙漠化。

(1)试分析草原灌丛化现象过程中灌丛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
(2)试解释灌丛植物引起沃岛效应的原因。
(3)说明“沃岛效应”与促进草原荒漠化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