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地理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风力作用显著

2 . 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下图左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右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南方湿热地区经熟化后的水稻土与自然红壤相比(     
A.母岩风化强B.土壤肥力高C.颜色不变D.结构更简单
2.红壤和黑土熟化成水稻土的过程有差异,主要是两种土壤中哪一自然要素造成熟化过程的差异(     
A.土壤水分B.矿物质C.土壤酸碱性D.土壤温度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下图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下图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2023-06-10更新 | 12867次组卷 | 39卷引用: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测试·真题卷)-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按照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其界限大致可以根据5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线进行划分,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0毫米的地区为大陆性冰川区,大于500毫米的地区为海洋性冰川区,冰舌末端可能到达海拔3000米附近。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国海洋性冰川典型分布地区,流域内冰碛台地等地貌广布,泥石流、洪涝等灾害比较频发。川藏铁路穿过帕隆藏布河谷,以冰碛台地作为布线的优选地,不同于传统利用河流阶地布线的做法。图中示意帕隆藏布流域及其河谷两侧立体地貌分布。



(1)分析帕隆藏布流域海洋性冰川广布的原因。
(2)指出帕隆藏布流域冰碛台地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形成过程。
(3)分析冰碛台地成为川藏铁路优选地的原因。
2021-09-16更新 | 1962次组卷 | 12卷引用:单元测试卷02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同步课堂精讲练(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5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楼兰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分布区,区域地势低平,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发育众多内流河,而罗布泊是这些河流的汇流中心。野外调查显示,楼兰地区的雅丹体在黏土质粉砂岩上发育,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抗风蚀能力较强,但雅丹体表层发生明显软化。黏土质粉砂岩下方为较为疏松的砂质粉砂岩。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多年气象要素月平均变化特征。


(1)推测楼兰地区雅丹体黏土质粉砂岩形成的地质过程。
(2)分析楼兰地区雅丹体表层黏土质粉砂岩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
(3)说明黏土质粉砂岩软化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形成的影响。
2021-05-04更新 | 955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四章 地貌(选拔卷)-【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尖子生选拔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 . 牛轭湖,在平坦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质一般较差B.牛轭湖水较深
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
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是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D.减轻洪涝灾害
2019-12-27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四章 地貌(选拔卷)-【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尖子生选拔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7 . 9月份,在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2时,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Ⅰ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4)前半小时内,持续观察并描述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1小时内,每隔10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度数。(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结论进行对照。

结合以上描述和下面的图片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

1.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B.无明显变化C.甲升温快于乙D.甲升温慢于乙
2.在数据分析的时候,两位同学发现甲容器内温度计的读数均低于乙容器,原因可能是
①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差异 ②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相同,但同体积水的热容量更大③水与干沙子的透明度差异大④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上面的实验结束后,两位同学通过改变实验设计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实验过程Ⅱ的简要描述:除了“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之外,其他实验步骤均与实验过程Ⅰ一致。实验的模拟图如下。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B.无明显变化C.丙升温快于丁D.丙升温慢于丁
4.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到实验Ⅱ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5.实验Ⅱ过程中,打开两容器的顶部,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A.与初始状态一致B.P丙=P丁C.P丙>P丁D.P丙<P丁
2020-03-09更新 | 102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 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图甲)。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成因一致。图乙示意沙漠中海市蜃楼形成过程中光线的折射路径,图8示意沙漠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如图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线向下传输时因发生折射而向上弯曲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虚像位置往往低于实际物体,这种海市蜃楼叫下蜃景。与此相反,还普遍存在虚像高于实际物体的海市蜃楼,叫做上蜃景。



(1)判断高速公路多现“积水区”的季节,并说明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描述沙漠中下蜃景的形成过程。
(3)海面也是海市蜃楼的多发区域,海上海市蜃楼出现时往往伴随着雾气。试分析雾气形成的原因。
2019-06-16更新 | 1490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选拔卷)-【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尖子生选拔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