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青藏高原内流区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为研究对象(去除了1990年以来发生过明显合并或分裂的湖泊,共计244个湖泊),选取近圆度(C,)、岸线发育系数(DL)指标,分析该区域湖泊在过去30年间湖泊岸线形态的演变特征(如图)。近圆度(C,)与湖泊面积成正比,与湖泊周长的平方成反比。近圆率越小,水面岸线曲率越大,形态周长就越长。岸线发育系数(D.)与湖泊岸线长度成正比,与湖泊面积的开方成反比。岸线景观越丰富,其湖泊岸线在形态上越多变,岸线的发育系数越大。


   
(1)归纳1990~ 2018年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的变化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2)推断1990~2018年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其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3-06-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干线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全长约2838千米,每年货运量超过20亿吨。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长江沿线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雾成为影响长江航道能见度的主要因素。国家在长江航道沿线(沿江1km以内)建设了51个气象观测站点。左图为2016~2020年沿长江51站月累计雾日占比示意图,右图为2016~2020年沿长江51站各等级雾频次日变化图。

(1)据材料描述长江干线雾的时间变化特点。
(2)概括利于雾形成的近地面大气特点。
(3)雾是影响长江航道能见度的主要因素,简述能见度下降对航运不利的具体表现。
(4)影响雾的主要因素是气温与水汽。研究发现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河段雾日天数呈下降趋势,据此推测影响三峡库区雾日天数的主导因素并说明你的推理过程。
2024-03-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月考卷(七)地理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布哈河是其主要水源补给。近6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呈现增暖趋势,平均气温持续上升。从20世纪末开始,青藏高原气候逐渐由暖干转向暖湿。数据统计,青海湖2022年的平均水位已经到达3196.57米,在过去一年之间上涨了0.11米。而湖泊总面积也增加了6.8平方公里。这使得青海湖所占的水域面积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大值,湖泊的蓄水量也出现了显著增加。

材料二:湟鱼一种洄游性鱼种,也是是青海湖“鱼-鸟-(水)草”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为候鸟提供了食物来源。湖中鸟岛每年夏季有超过30万鸟类在栖息繁殖。每年的 5 月到 8 月,成熟的湟鱼会洄游到淡水水域产卵。

材料三:左图为青海湖2001-2017年水域面积变化趋势图,右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青海湖盐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可能原因。
(2)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青海湖水面积变化对湖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找出图中最适合湟鱼洄游的地点,并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湟鱼数量的增加对青海湖“鱼-鸟-(水)草”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
2024-01-27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地理试题18题及变式题

4 . 地下水生态功能是指地下水通过支持毛细作用,向植被根系输供水分,进而维系天然绿洲和自然湿地生存。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某河流下游绿洲区年内潜水位埋深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4~8月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上升,冰雪融水补给增多B.上升,大气降水补给增多
C.下降,大量开采地下水D.下降,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2.当地种植的黑枸杞,其根系层底界深度为3.4米,该地支持毛细水的最大上升高度为2.2米。则该地种植黑枸杞地下水生态功能失效的时期是(     
A.2-5月B.6-9月C.10-12月D.12-2月
2023-06-05更新 | 33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届重庆育才中学高考冲刺考试地理试题
5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池湾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地带,属于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带,生态稳定性差,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1989—2019年盐池湾高寒湿地的面积整体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草本沼泽的破碎化十分明显。气温、降水是影响盐池湾高寒湿地面积变化和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因素。2006年,盐池湾地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改变微弱。下图示意各类湿地面积变化。



(1)请描述盐池湾湿地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景观变化特点。
(2)比较气温和降水对盐池湾湿地面积变化影响程度的强弱,并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永久性河流变化对草本沼泽破碎化程度的影响。
2023-12-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盘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测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变暖的今天,在格陵兰冰盖上,出现了一个个浅蓝色的融池。所谓融池,就是在极地的冰盖或巨型冰川表面的冰融化后,流水汇聚成的水池。融池的形成与冰盖表面不同程度的冰尘、冰面平整度、降水等有关。融池有大有小,大的可深数米,半径可达数百米,小的深度只有十多厘米,半径也仅有一两米。下图示意格陵兰冰盖分布图和融池景观图。



(1)全球变暖的今天,说明融池的变化趋势。
(2)与冰盖中心区域比较,推测冰盖边缘区域融池的数量有何不同,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格陵兰冰盖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3-05-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7 .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疆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下图是1960—2018年天山中部博斯腾湖(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的水位年际变化,在延续了阶段②气候变化趋势下,阶段③④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阶段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阶段①——上游植被改善,湖泊水消耗量增加
B.阶段②——冰川萎缩,高山冰雪融水量持续增加
C.阶段③——灌溉用水量减少,入湖径流量增加
D.阶段④——入湖泥沙淤积,湖盆变浅,水位上升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候变化对新疆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天山林线下降B.沙尘天气减少
C.植物蒸散量增大D.绿洲面积萎缩

8 . 山西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的农业大区,具有季节性冻土的特点,每年随着冬初冷空气活动增强,土壤开始封冻,冻土逐渐增厚,冬后气温回升,土壤解冻。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山西省出现冻土厚度变薄、土壤封冻期缩短的趋势。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单位:c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山西省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大气环流D.地势起伏
2.甲区域冬季气温呈升高趋势,但冻土深度变化很小的主要原因是(     
A.土质黏性重B.积雪厚度大C.地势坡度大D.大风日数多
3.冻土厚度变薄对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A.抑制土壤水分蒸发B.降低作物生长积温
C.加剧冬春季节干旱D.缩短农作物生长期
2023-04-17更新 | 40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地理试题

9 . 黄河流域人均河川径流量473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影响作用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黄河流域地表水面积(SWA)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图为1986—2019年各影响要素对主河道区和子流域区SWA趋势的影响量和相对影响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其他因素包括修建水库和淤地坝、引水灌溉、工业和生活供水等。

1.根据各影响要素对主河道区和子流域区SWA趋势的影响,可推测出1986~2019年黄河流域(     
A.平均降水量增加B.平均温度升高
C.植被覆盖率增加D.水土流失严重化
2.相比黄河子流域区,主河道区(     
A.水利工程措施对SWA的增加作用明显大于人类活动引水对SWA的减小作用
B.人类活动引水对SWA的增加作用明显大于水利工程措施对SWA的减小作用
C.水利工程措施对SWA的减小作用明显大于人类活动引水对SWA的增加作用
D.人类活动引水对SWA的减小作用明显大于水利工程措施对SWA的增加作用
3.为增加黄河流域SWA,下列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人工降水B.修筑水库
C.南水北调D.植树种草
2022-12-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影响海水水深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等导致的水深变化。渤海是一个伸入中国大陆内部的半封闭内陆海域。渤海沿岸江河纵横,渤海湾沿岸的泥沙主要来自黄河、滦河和海河,渤海南部地区的泥沙则主要受黄河控制。渤海海域内部的构造单元包括黄骅坳陷东缘、济阳坳陷东北缘、渤中凹陷、下辽河坳陷的西南部分以及埕宁隆起北缘。

材料二:在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不少学者认为渤海海域处于一个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中。

材料三:某研究团队2010年发表了一项有关渤海水深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近20年来,渤海南部水深在变浅。在综合分析了渤海南部海域沉积输入、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数据后,得出渤海南部水深变浅的速率在0.44—3.49cm/a之间。海水深度的相对变化是海底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下图为渤海位置图。



(1)若只考虑沉积速率,请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渤海深度变浅速率的影响(变快或变慢)。
(2)根据材料,综合分析渤海南部水深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