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最新研究发现,每年夏季迁徙至北极地区进行繁殖的鸟类,其幼鸟存活率较高;大量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乌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为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夏季迁至北极地区繁殖的鸟类,其幼鸟存活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北极地区(     
A.气温较高B.食物丰富C.天敌较少D.海冰融化
2.鸟粪对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A.①增强,③减弱B.③增强,④减弱
C.①减弱,②减弱D.②增强,④增强
3.大量鸟类迁徙至北极地区,有利于(     
A.缓解北极气候变暖趋势B.加快北极极冰融化速度
C.改善北极生物生存环境D.增大北极气温日变化幅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天山西北部,为断陷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湖面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靠自然蒸发维持水量平衡。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城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湖泊随之发生变化。下图中左图为赛里木湖流域示意图。右图为赛里木湖湖区面积变化图。



(1)简述赛里木湖的形成原因。
(2)利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大西洋水汽成为赛里木湖湖水的过程。
(3)分析赛里木湖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4)比较赛里木湖东西方向上面积扩张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5)简述赛里木湖面积变化给湖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3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08月,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设立;201512月,三江源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图)。三江源国家公园以草地、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中长江源园区草地和荒漠分别占该源园区面积的48%43.2%;河源园区草地和荒漠分别占该源园区面积的72.5%17.8%;澜沧江源园区草地占该源园区面积的88.1%,该园区南部分布少量森林,面积约占国家公园森林面积的63.8%,聚落约占国家公园聚落面积的41.5%200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以0.05/年和2.1mm/年的变化趋势波动上升;同期,国家公园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总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约有84.5%的地区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



(1)分析长江源园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相对较低的原因。
(2)推测200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功能转好的原因。
(3)从生态价值的角度,说明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转好的积极影响。
2023-12-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4 . 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开发潜力较大。新疆野生动植物共4000多种。图2为我国新疆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P地区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是该地(     
A.跨经度广,水分差异大B.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
C.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D.面积大,气候类型复杂
2.与N地相比,M地植物物种较稀少,主要是因为M地(     
A.植物物种天敌较多
B.人类活动干扰大
C.纬度低,热量不足
D.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洪泽湖属浅水湖,位于淮河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m之间,承泄淮河上、中游来水未沙。如图示意1983~2016年洪泽潮年际泥沙冲淤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83-2016年洪泽湖泥沙冲淤年际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先淤积后冲刷B.泥沙冲刷为主C.先冲刷后淤积D.泥沙淤积为主
2.洪泽湖泥沙冲淤变化特征产生的影响有(     
A.淮河水质持续改善B.洪泽湖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C.淮河洪水下泄不畅D.洪泽湖溃堤风险不断减轻
2024-01-17更新 | 297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6 . 岱崮地貌是山东省临沂市境内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形态具有方山特征,顶平、身陡、麓缓,如下左图所示。崮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顶部为寒武纪(距今约5.41亿~4.85亿年)厚层石灰岩,下部以泥岩、粉砂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厚度远大于崮顶。下右图示意沂蒙山地质公园岱崮园区30座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岱崮地貌形态特征关联性最大的是(     
A.地层岩性B.断层发育C.褶皱隆起D.地壳抬升
2.岱崮园区崮分布较为集中,说明寒武纪时期这里(     
A.变质作用异常活跃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可能为温暖的浅海D.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3.在地壳稳定的情况下,岱崮园区30座崮的演化趋势最可能是(     
A.连成一片B.整体消失C.整体扩张D.基本稳定

7 .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完成下面小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
2.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2023-08-1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见面考地理试题

8 . 布哈河是青海湖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疏勒南山。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最为集中。近年来青海湖水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沙丘面积也有扩大趋势。下图为青海湖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布哈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①湖水②地下水③雨水④高山冰雪融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形成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
3.近年来沙丘面积呈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是青海湖地区(     
A.沙源增加B.风力增强C.湖水增多D.蒸发加剧
2024-02-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9 . 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千沙漠南缘,1961-2018年,该地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0.4天,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但近年发生频次呈递减趋势,最大风速减小是沙尘暴发生频次减少的主要原因。下表示意1961-2018年和田地区不同季节沙尘暴发生频次与持续时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沙尘暴发生频次/次9.48.91.40.6
沙尘暴持续时间/分钟11799108127
1.和田地区冬季沙尘暴发生频次少的地表条件是(     
A.地表积雪B.地形平坦C.风力较弱D.地表植被较少
2.相比春季,冬季沙尘暴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天气少B.对流运动活跃C.天气形势较为稳定D.暖锋活动较强
3.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次呈递减趋势最可能的人为原因是(     
A.营造阻风墙B.耕地大量减少C.牲畜数量增多D.发展特色林果业

10 . 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设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北坡造林易成活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较弱,土壤湿度较大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
C.光照较弱,昼夜温差较大D.风力较大,气温较低
2.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减轻水资源污染B.改善空气质量C.减轻热岛效应D.减缓变暖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