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读图,有关大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面降低
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D.间冰期物种锐减

2 . 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以长期留存下来。在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以桦木属花粉居多,而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近8000年来,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为(     
A.气温降低,降水增多B.气温升高,降水增多C.气温降低,降水减少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2.辽宁省南部地区桦树大量生长于(     
A.新生代B.古生代C.中生代D.前寒武纪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名校

3 . J古城由都城、离宫和军事卫城构成。战国时期,都城是古城中心,离宫的东南角城门可供船只通行。秦汉时期,离宫成为古城中心。此后,由于环境变迁,J古城衰落。19世纪起,S市人口集聚,现已发展为地级市。下图示意长江流域局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J古城建设之初,都城未建在离宫处,主要是考虑(     
A.减少水患B.便于取水C.方便耕作D.利于防卫
2.古城中心的变迁,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期间该地区气候趋向(     
A.湿润B.干旱C.温暖D.寒冷
2023-04-02更新 | 926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单元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课堂(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表示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从大气受热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2023-01-18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二单元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 综合复习(核心归纳与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____________
(2)就冷暖状况而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时间较长的是____
(3)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特点是____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仰韶文化是指黄土高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该时期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用黄土烧制的陶器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在仰韶文化早、中期,先民选择在河流阶地居住,并用大型木材和泥墙建造房屋;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该处先民被迫选择在高处挖掘窑洞居住。下图示意仰韶文化早期—晚期先民聚落位置的变迁。



(1)从河流的角度,说明先民选择河流阶地居住的主要原因。
(2)分析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温的变化。
(3)简析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的主要原因。
2022-06-03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B卷·综合测试)-【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