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B.南太平洋C.南美洲中部D.中亚地区
2.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
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2023-06-21更新 | 5064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真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国际氢能示范区(图左)是大兴区和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共建项目,旨在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环卫等服务领域的应用。

材料二: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海南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新标杆,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壮大先进制造业”。

材料三:轨道交通是都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高效方式。为了亦庄新城居民出行更加便捷,交通部门设计了沿宏达路和荣华路的两条轨道线路,每条线路均有地下方案和高架方案(图右)。

(1)分析北京氢能示范区落户大兴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条件。
(2)简述大兴氢能示范区的创建对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的启示。
(3)如果选择荣华路的地下方案,说明选择该方案的合理性。
2021-12-28更新 | 7780次组卷 | 45卷引用:202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题

3 . 2021年6月末以来,伴随着千年一遇的“热穹顶”袭击北美西北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多个区域,都遭遇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很多地方更是高温直接飙升到将近50摄氏度。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加拿大数百人死亡,而且死亡人数仍然不断攀升。据材料和热穹顶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分析“热穹顶”现象导致极端高温天气形成的成因(     
A.高空中热空气不断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不断积聚和吸收地面辐射而快速升温
B.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大气的保温效果明显
C.冷热空气间形成隔热层,罩住热空气,使得热空气在隔热罩下不断集聚,热量难以消散
D.热高气压在区域上空停滞不动,不断排斥冷空气,压缩并吸收低空热空气,使气温越升越高
2.针对北美国家经历的高温天气及其影响,人类应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     
A.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避难场所
B.提升各国的供电系统负荷,优化电力调配机制
C.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D.加强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人类抵御高温天气能力

4 . 下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这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某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A.全球气候变暖B.酸雨危害C.物种减少D.臭氧层破坏
2.“云彩制造船”能够对抗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形成的水雾呈碱性能中和酸性气体B.形成的水雾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
C.形成的水雾能改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存D.形成的水雾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2022-01-17更新 | 568次组卷 | 1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化石燃料非能源利用是指化石燃料及其制品不以提供燃料和动力为目的,而是用作原料和辅助材料实现非能源用途。化石燃料非能源利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为2010—2020年我国不同类别化石燃料非能源利用的消费量及其碳排放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为化石燃料非能源利用的是(     
A.焚烧处理废弃物B.生产化学肥料C.精炼高质量汽油D.天然气发电
2.我国为减少化石燃料非能源利用中产生的碳排放可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B.增加煤炭非能源利用的比重
C.提升石油非能源利用的比重D.禁止天然气非能源利用
2024-03-21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三月学业水平诊断(三)模拟预测地理试题

6 .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过程。目前,在中、美两国大力倡导下形成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可行性方案,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同。下图示意中、美两国倡导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案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美两国倡导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案得到国际普遍认同,主要得益于两国(     
A.充足的矿物能源B.广阔的陆海空间
C.庞大的消费群体D.先进的科学技术
2.我国积极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这将有助于(     

①遏制酸雨大面积扩散②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③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④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发生变化。小明同学有兴趣研究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绘制出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图)和大气层的平均温度变化(图)的曲线,发现1860—198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均波动上升,由此得出“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结论。



(1)小丹认为小明的结论太草率,试说出小丹的理由。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气温上升的原因。
(3)请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出合理建议。
2022-03-18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


(1)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9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21年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仪式。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下图示意2014——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情况。



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
2023-11-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洋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10 . 20231212日,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南国际碳排收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礁中心)承办的助力国际碳市场建设研讨会——海南自贸港的机遇和挑战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上发布了《海南国际碳排政权交易中心战略规划(2023-2030年)》。海碳中心是我国首个国际定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我国参与和建设国际政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定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碳中心设立在海南的主要原因是(     
A.破排放量大B.国际交往中心
C.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D.碳交易制度完善
2.从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海碳中心建立的意义是(     
A.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话语权B.带动海南的经济发展
C.改善海南的产业结构D.扭转全球气候变暖
2024-03-10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