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强烈喷发导致全球降温0.5°C,喷发时气柱高达40km,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大约有2000万吨(一两个月内)会形成硫酸气溶胶,随着平流层环流输送到全球各处。2022年年初,原以为全球温度会降低,然而等来的却是北半球的“极端高温”,据专家研究发现,此次“极端高温”与“热穹顶效应”有关。图1示意汤加的地理位置,图2为热穹顶示意图。


        
(1)说出汤加海底火山喷发的原因。
(2)简述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3)试分析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导致全球降温的原理。
(4)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穹顶”造成极端高温的原因。
(5)列举人类面对极端高温的应对措施。
2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是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和各国应在其中承担的责任、采取的行动。在历次气候变化谈判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前者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减排义务,而后者则强调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发达国家阵营和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也存在分歧。读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各方立场示意图回答问题。

   

请分别扮演主持人、各集团代表、记录员等角色,结合上述各方观点和自查材料,在明确各方核心诉求和利益底线的基础上,模拟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谈判主题:

(1)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即应将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多少摄氏度以内?
(2)在确定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后,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在其中承担什么责任?
2023-09-04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人教版2019选必三第四章教材思考题专辑
3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是近15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及气温的变化。

[问题探究]
(1)简述近15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特点。
(2)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
(3)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作为中学生,你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南海海域珊瑚消失了80%,世界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碳减排任务迫在眉睫。下图为1958~2020年全球和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水温距平变化示意图。

   

(1)指出1958~2020年我国近海表层水温变化特点以及与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变化的关系。
(2)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的不利影响。
(3)简述我国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5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签署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中国是沙特阿拉伯第一大贸易伙伴,沙特阿拉伯也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长期以来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两国签署的协议涉及能源、水资源和农业、通信和信息技术、交通和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环保、气候变化和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合作。图为沙特阿拉伯相关地理要素图。

材料二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发起“绿色沙特倡议”,计划未来几十年里种植100亿棵树和灌木,恢复4000万公顷的退化土地,将现有植被覆盖率提高12倍以上。同时推动清洁能源使用,减少化石燃料影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说出沙特阿拉伯气候及主要特征并分析原因。
(2)从碳循环的角度,说明“绿色沙特倡议”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3)简述该协议签订对沙特阿拉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023-07-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周练1地理试题
6 .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填“臭氧层空洞”或“全球变暖”)。
(2)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一是更多地吸收了____(填“太阳辐射”或“地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二是增加了____(填“大气逆辐射”或“大气反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因此CO2对地球起到了保温作用。
(3)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____(填“上升”或“下降”)。
(5)图中反映两极冰川和冻土____(填“消融”或“增多”),海平面____(填“上升”或“下降”)。
(6)针对全球变暖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
7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其总量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关系密切。1997-2019年,四川省碳排放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自1997年的1.23亿吨上升到2019年的3.15亿吨,其中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位居首位。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应该提出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措施,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

简述成都碳排放量居全省首位的原因,并提出四川省为实现“双碳”战略应该采取的主要有效措施。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碳强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服务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2013年,国家总体减排方略持续推进,外加能耗“双控”(能耗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控制)行动,受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等因素影响,服务业碳强度出现明显变化。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t/万元)。



(1)概括2005-2019年我国服务业碳强度的分布特点。
(2)与北京、安徽等地相比,广西、贵州、青海等地服务业碳强度较高,指出其影响因素。
(3)从人口密度和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影响北京、安徽等地服务业碳强度特征变化的原因。
(4)为促进我国服务业碳减排,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3-07-15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省十联考暨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地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于2020年9月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即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做出应有贡献。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
(2)列举全球变暖产生的危害。
(3)请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旱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多发。预计在全球变暖2℃时,相比1.5℃温升,全球更多地区将受到严重农业干旱和生态干旱的影响。图示意预估得到的全球不同温升时全球干旱区域十年一遇干旱强度(a)(数值越大,强度越大)和发生频率(b)(数值越大,发生频率越高)的变化。

   

(1)描述全球气候变暖与干旱灾害的关系。
(2)从农业生产角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农业干旱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3-07-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肥西县肥西宏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