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莫高窟地区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其西侧鸣沙山的风沙流一直是莫高窟的最大威胁。莫高窟山崖顶部是一片平坦的荒漠,自东向西为砾质戈壁带、沙地带。在沙地铺设砾石而成的人工戈壁,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崖顶的堆积。下图示意相同风力条件下,沙漠和戈壁风沙流输沙率垂直结构特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前,风沙流对莫高窟危害最大的是
A.磨蚀崖壁壁画B.降低窟内能见度
C.降低窟内湿度D.掩埋和堵塞洞口
2.与沙漠风沙流相比,相同风力条件下的戈壁风沙流
A.输沙量更大B.输沙率更小
C.2-4cm高度输沙量更大D.4-6cm高度输沙率更大
3.人工戈壁措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山崖顶部的堆积,主要的原因是人工戈壁
A.阻碍风沙流高层沙尘运动B.降低风沙流搬运沙尘能力
C.提高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D.促进沙地固沙植物的生长

2 . 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通常是因山势、地险,就地取材,建造起高大的墙体。汉长城的玉门关至敦煌段,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图示为部分汉代长城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玉门关至敦煌的汉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有(     
①降水稀少,墙体受流水作用小②当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③多风沙活动,墙体被风沙掩埋④建筑工艺精湛,墙体质量较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修建玉门关的材料来自于当地,下列可能是玉门关修建材料的是(     
A.大块岩石B.木材C.黄土D.珊瑚
3.根据图中长城的分布与走向判断,影响图示区域长城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源D.风向
2022-05-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3 . 和田绿洲被辽阔的沙漠、戈壁所包围,绿洲面积仅占流域平原总面积的8%左右,干旱荒漠景观占主导地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戈壁、绿洲、沙漠的分布体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以下正确的是(     
A.受热量的影响,呈现纬度地带性B.受水分的影响,呈现经度地带性
C.受流水作用影响,沿河递变D.受风力侵蚀作用影响,沿海拔递变
2.本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4.80%,当地为防止春旱,有春灌、冬灌传统,则图中地下水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021-09-29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第5次月考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地区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及附近区域图。


材料二 库布齐地区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充足的优势,探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
(3)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实行立体化产业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2023-02-25更新 | 651次组卷 | 38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文综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和田至若羌的和若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西部地区重要区域路网干线,2022年6月16日正式开通运营,塔里木盆地铁路环线形成(左图)。

材料二:和若铁路经过昆仑山脉北麓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全长825.476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其中受风沙影响长度534.77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65%,全年有7个月是风季。传统的现浇施工,消耗材料和水资源多、人员劳动强度大,为了减轻自然环境的影响,该铁路采用“预制装配式桥墩”(在工厂先预制加工构件,然后再运到现场拼装成完整的结构),并在铁路外侧设置1.5米高立式沙障,芦苇方格,内侧分层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采用智能控制灌溉系统,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打造出一条绿色、环保、健康的铁路大通道,实现铁路建设和生态环保“共赢”局面。

材料三:针对部分区段风沙大、沙丘动态迁移容易掩埋线路的问题,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采取“以桥代路”的方案,即修建“过沙桥”(右图),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全线这样的“过沙桥”共5座,长度接近50公里,其中最长的一座达18.6公里,大幅降低了沿线风沙对线路的威胁。




(1)和若铁路沿线的盛行风向是____(填“西北风”或“东南风”);设置高立式沙障,芦苇方格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填“拦截风沙,保护铁路”或“有效保护固沙植物的生长”)
(2)一般而言交通建设遇河架桥,和若铁路且末段未见河流,却修建一座特大桥。设计“桥”的作用是____(填“利于过沙,减少风沙沉积,减少风沙对铁路的掩埋”或“为野生动物提供过往通道和彰显我国经济和技术水平”)。
(3)与传统现浇施工方式相比,说明桥墩预制装配技术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4)试从水资源利用、植物存活或维护等任一方面分析该项目采用智能控制灌溉系统的积极意义。
2022-12-1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