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024-04-23更新 | 159次组卷 | 36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09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调研历史(文)试题
4 . 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4年

苏州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5年

西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

2006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2007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
A.积极承担全球文化治理的责任
B.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C.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D.依靠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2024-03-24更新 | 283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39次组卷 | 7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发行采用政府间的记账贸易方式,对西欧、北美和日本则一直采用贸易方式,而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采用以免费赠送为主的非贸易方式。中国此举有利于(     
A.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D.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2024-03-09更新 | 362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晋以来,各级地方官府僚佐大多为长官自辟,其中多为地方豪宗大姓;北魏立国之初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后收地方官员召辟之权;自魏末、北齐,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这一变化表明(       
A.制度革新为大一统创造条件B.少数民族政权强化基层治理
C.中央重建了国家的选官系统D.北魏消解了各民族政治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辽史·太宗本纪》载:辽太宗在消灭后晋时,凡“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这一举措有助于(       
A.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B.消除民族差异的界限
C.改变文化中心的分布D.推动区域文化的统一
9 . 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官位不坠。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A.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C.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D.江南大族势力逐渐崛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统计,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总共有4万余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1%。他们大多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还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有着可预期的美好“个人前程”,还有很多不远万里回国参加抗日的华侨青年。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延安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B.陕甘宁边区寄寓了全国抗战的希望
C.共产党核心地位最终确立D.国民党消极抗日政策导致民心大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