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2019-03-27更新 | 375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5 . 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6 .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B.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C.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D.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