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大规模发展,寺院拥有的土地占当时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3,依附农民占当时总劳动力的1/7,僧尼达几百万之众。材料反映了
A.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支柱B.百姓为躲避剥削而进入寺院
C.民众对社会现实不满与失望D.大量寺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
2 .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建立元朝B.统一蒙古C.修筑长城D.开发江南
2019-10-01更新 | 566次组卷 | 24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三亚华侨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从宰相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可以看出封建专制制度因时而动的特性。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宰相的两个皇帝分别是
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唐玄宗
C.秦始皇、隋文帝D.隋文帝、唐太宗
5 . 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B.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C.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D.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020-08-10更新 | 369次组卷 | 8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丧、君主复辟、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为改变此局面,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运动,史称
A.保路运动B.护国运动C.护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