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宁夏银川育才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10-01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3-09-17更新 | 260次组卷 | 42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战斗、攻击目标都在城市。广州起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在广州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城市政权。“八一功在第一枪”(周恩来语),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秋收起义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

——摘编自余伯流《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与毛泽东的卓越贡献》

材料二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

——据《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等整理

材料三遵义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虽然党中央部署了向晋、陕、甘、绥、宁五省大发展的工作,但这已不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

——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基本的革命路线,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这一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路线的认识。
6 . “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芙”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由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和均输专门负责铸币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各地均输官将铜矿石等运来,地方铸造的五铢钱也一律回收作为原料铸造新钱。中央独占铸币的权利以及货币的成功流通,为汉武帝时代的经济财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大大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此时所铸的五铢钱,史称“上林三官钱”,币质上乘,钱文挺秀,郭圆周正,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因此,汉初以来的私铸、盗铸之风逐渐消失,铸币权分散之积弊也同时根除,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至此终获成功。五铢钱流通范围极广,从东南沿海到新疆地区,从云贵川到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都流通五铢钱。五铢钱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代,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前后跨度为738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万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金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中日战争的纷飞炮火中,美国不但没有因为自己的孤立主义原则的实施而导致在道德上的自责,反而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孤芳自赏式的道德优越感。19411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向美国国务卿赫尔报告:“从很多方面……听到日本军方正准备在日美关系发生‘困难’时,出其不意地突袭珍珠港”,格鲁评论“这项计划似乎近于荒唐”;十个多月后,这个“荒唐”的计划变成了现实。194211日,中、苏、美、英等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决心为了“四大自由”等目标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

——摘编自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等

材料二   194910月,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支持的国民党结束了自己的政治命运,美国毫不犹豫地延续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敌视态度。20世纪60-70年代初,苏联迅速发展壮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68年上任的尼克松总统采纳基辛格的建议,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终于实现正常化。

——摘编自周小毛《百年中美关系:回眸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变化及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中朝官在汉武帝时开始参政,尚书、中书和门下经几百年的演变,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士族控制操纵国家政治, 三公在这时名存实亡,实权已“事归台阁”。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宋代为了保证军费开支,适应战争的需要,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 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 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