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对下列四项史料或事件概况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方框内)应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中国具体体现
B.邓小平理论体系正式建立与完善
C.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
D.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
2019-09-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北京重点中学高三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4914010337
1957784405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81517826632515
198470303484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638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北京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
5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这段史料表明               
A.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B.共产党放弃对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权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完全弥合D.共产党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6 . 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

——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

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2023-03-31更新 | 70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二   晚清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1901年“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外交。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
8 . 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2022-04-10更新 | 65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14·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9 .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019-01-30更新 | 5581次组卷 | 83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学者许倬云认为,“明朝末年,以黄宗羲、顾炎武作为代表的学者,开始认真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甚至怀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质。这几乎可以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相比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有
①清朝君主专制的进步强化②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
③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④社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