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4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4)根据材料三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2020-01-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重点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2022-12-23更新 | 217次组卷 | 6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学校组织的历史兴趣小组去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察学习,当地导游对河姆渡文化遗址作了以下解说,其中有误的是
A.位于长江下游地区B.出土碳化的稻谷
C.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D.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 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承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 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承相之责”。这里强调丞相的职能是
A.管理督促百官B.决定国家大事
C.负责上传下达D.专司行政之事
2020-11-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位中学生来信:“每读一文,老师必讲此文之起承转合,于“若夫”“然则诸字,不惮反复解说…我等听了许久,还是莫名其妙。…他老人家越讲得津津有味,我们越是不懂。所以同学诸人最厌恶的功课,就是国文,不特仆一人存此想也。”这封来信
A.是对开展新文学革命的肯定B.陈述了当时国文教育的弊端
C.充斥对传统文化的强烈不满D.体现了当时崇洋媚外的思潮
7 . 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于《孟子》与《周礼》。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度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并据此认为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下列关于井田制示意图的解说正确的是(     
A.井田制下,公田的土地更肥沃,产出更高
B.私田多于公田,说明这一制度开始瓦解
C.井田总是方方正正,便于国家管理和土地丈量
D.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
2020-04-14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宁夏银川景博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解说国庆70周年阅兵“浴血奋战”方阵时说道:“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为在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各自扶持和豢养着中国的一派政治势力和军阀……共产党和国民党……所以能够实现合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时所面临的敌人是相同的,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和目标也是基本相同的。国共两党从各自的斗争实践中得出教训,只有少数人孤军奋斗或分散的各自为战,是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因而都产生了联合起来的要求。

材料二   1927年7月中旬,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事情: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材料三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三大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自龙新民、张静如《中国共产党90年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国共两党能够联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时间和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的“三件事情”。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A.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D.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019-01-30更新 | 2427次组卷 | 62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