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即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对。整理成文字稿。口述历史是通过问答形式进行的,是由叙述者和访谈者(历史工作者)双方进行合作而形成的产物。

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大量档案文献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口述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口述史使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通过口述史料,史学家得以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或者为传统官私方文献遗忘的段落。

——摘编自定宜庄《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史料的整理鉴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口述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2)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你作为访谈者,采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请自拟主题,并撰写一份访谈大纲。(要求:大纲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符合历史逻辑,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10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全和近千万人カ,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3 . 材料一:惟行至东交民巷口,公使馆方面以无中国政府执照不许通行,乃举代表数名,赴各使馆接洽,其他众学生等乃转而赴东城赵家楼曹汝霖宅内,警察等阻拦不住,拥入寻觅曹汝霖,曹已避去。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学生界之大风潮》,《京报》1919 5 5

材料二: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正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分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焰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当该生等在中华门齐集时,警察厅仅传知各区巡警注意所往,不料其有此种暴烈之举动也……旋经大总统传紧急命令,提署暨警察厅逮捕肇事首魁。

——《北京学生大骚动》,《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纸),1919 5 5


(1)两则史料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内容有何异同?
(2)你认为导致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报道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要全面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史料?
4 . 历史演义小说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这说明历史演义小说
A.生动地还原了历史真相B.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不能作为史料进行研究D.迎合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