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1950—197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

时间进口 进出口时间进口 进出口
195021.32041.3196335.75085.7
195135.324.259.5196442.155.497.5
195237.527.164.6196555.363.1118.4
195346.134.880.9196661.166127.1
195444.74084.7196753.458.8112.2
195561.148.7109.8196850.957.6108.5
19565355.7108.7196947.259.8107
19575054.5104.5197056.156.8112.9
195861.767128.7197152.468.5120.9
195971.278.1149.319726482.9146.9
196065.163.3128.41973103.6116.9220.5
19614347.790.71974152.8139.4292.2
196233.847.180.91975147.4143290.4

注:数值保留一位小数:单位:亿人民币

——据周可仁《新中国对外贸易三十五年》整理


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外贸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2-12-2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

行业

1912

1920

发展速度

1912=100

平均增长率

%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

255.2

11.0

机器面粉业

华商厂日产能(包)

66470

203950

306.8

17.4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景(吨)

59405

109741

184.7

8.0

——据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史实运用准确,逻辑体系严密。)
3 . 如表为1961-1964年我国农民基本生活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这一时期
项目
农民消费水平
(元)
粮食消费量
(斤)
猪肉消费
(斤)
各种布消费
(尺)
1961年82317.572.828.6
1962年88329.254.4311.4
1963年90329.298.5412.24
1964年95363.9411.2315.4
A.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变B.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
C.集体经营提高了生产力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成效
4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公务员下海经商的热潮;到9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公务员下海潮,据国家人社部统计,1992年有12万公务员下海经商,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这表明我国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B.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建立
5 . 会盟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鲁君
          


类别
隐公桓公庄公悯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总计
11183223318181831321527255
王臣与会(天子与诸侯)6111131115
诸侯与诸侯884112483645366
诸侯与卿大夫2431583151465571
卿大夫与卿大夫131341053939
总计1112722614152331181418191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


(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6 . 如表为中国近代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据此如表分析,影响如表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人唐绍仪、詹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等
A.日俄战争的刺激B.清政府的鼓励和提倡
C.日本放松对中国的侵略D.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2-04-10更新 | 299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为西汉时受封诸侯统计概况。据此可推知
封诸王之子封功臣封外戚
高帝3137
文帝14103
景帝7184
武帝178759
昭帝1186
宣帝631120
元帝48120
成帝43510
哀帝913
平帝2722
A.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B.汉初异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C.西汉后期政治趋于腐败D.武帝时诸侯势力进一步壮大
2022-05-21更新 | 543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如表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总计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
四川257881010383717145296341266373344610366625352681391112283086
云南3746939631725582731355959017581806323136126
贵州580416471493514264741786437160369603838487341656271
广西808046106691218665347101047446496176849763269037924721
广东9258733524780470131693126196100127327201043491874236329
福建425215294273349960064582495571651041485103854550174
浙江55049332791304459463610847966492486085936262267947398
安徽563673442712283254329687156947995053784337411156450
江西9477224323015464217821012064398069107822927129290259501
湖南1570172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
湖北691195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9642668
河南1898356126964324173264370384250234279245892058151993424982
陕西8883633719768679126341127430803509970711787214481985968
甘肃383857237744098254627543555023055769425163271428890
山西2166033350023103600006000040000
山东319221300161943748
江苏38859184332437
宁夏23609400040004606300040004000
青海180092500474905213060006000
共计1405052192831016489131975501191339166783017111321666918162342939236
附记本表根据各师管区征拨壮丁文电报表统计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中《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


根据材料,概括全民族抗战期间征发壮丁人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说明理由。
2022-02-21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都低的出奇。其中数字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户平均人口数是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年),竟然只有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       
A.人口出生率偏低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主要统计赋役人口D.对户籍管理的松弛
2022-05-10更新 | 643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