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后的问题:

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以乏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弘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022-11-2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材料二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材料一中荀悦“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中学者对郡县制的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论语》中孔子与冉有(孔子的弟子)的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此段对话反映了孔子(     
A.认为百姓富裕是治国之本B.主张富而后教的治国方略
C.强调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D.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022-10-2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分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二   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原则、方法。
2022-10-23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资治通鉴》,“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胡三省感慨的是(     
A.孝文帝的改革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汉族发展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D.隋唐历史影响后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
B.苦中作乐
C.格苦致乐
D.本心自乐
9 . 《论语》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孔子的主张
A.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B.说明教育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为仁政奠定物质基础D.反映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1)材料一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