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据此可知(       

1918年

1924年

产生义和团这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期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第81期
A.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C.多方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D.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
2023-11-13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国殇”南京大屠杀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晋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臧资料)

121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这部新闻片中所说的史密斯教授,是当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人刘易斯·斯迈思。在19371214日至1938219日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向日本大使馆写出69封抗议信,其中绝大多数由斯迈思签发。这些抗议信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量暴行案例,其中仅斯迈思负责整理的,就有444起。这些抗议信、暴行案例,以及战后对南京地区的战争损失调查报告,被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采信,成为抗战胜利后对日战犯审判的重要证据。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130名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12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科)

下午5时天快黑时去大队本部集合,听说是去杀死败兵。过去—看,只见161名中国人老老实实地待在本部院子里,他们望着我们的行动,全然不知死神的降临。—路连打带骂地拉着160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夕阳西下,仅能分辨出晃动的人影。这里只有不多的几所民宅。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带出来用刺刀刺死。有的哇哇叫着,有的边走边哪囔着,有哭的,有的知道死到临头而失去了理智。吃败仗的士兵最终的归宿就是被日本军杀死。用铁丝捆住他们手腕,扣住脖子,用木棒敲打着拉走。其中也有勇敢地唱着歌迈着大步的士兵。有装着已被刺死的,有跳入水中咕嘟嘟挣扎的,也有为了逃命,紧紧抱住屋梁藏起来,任凭怎么喊也不下来的士兵。于是我们就浇上汽油烧房子,两三个被烧成火人的人刚跑出来就猛然被刺刀捅死。昏暗中,嗨、嗨,憋足劲呐喊着用刺刀捅着,捅死要逃走的家伙,或用枪砰、砰地打。顷刻间这里成了人间地狱。结束后,往遍地的尸体上浇上汽油点着火。看到火中还有活动的家伙就打死。后面的房子燃起能能大火,房顶的瓦片掉了下来,火花四下飞溅。返回途中回头看了看,能脂大火还在燃烧。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160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白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
其中包括19981999年间发掘出208
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
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
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据史料记载和
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1938年初
在此掩埋。

材料六   (美)张纯如著,杨复鹏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问题
(1)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阐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的是哪一则材料?阐述理由。
2022·北京·三模
3 .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2022-08-16更新 | 357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为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铜权”,权身有用小篆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个诏文,其中一个昭文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下列对秦铜权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是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实物史料                    ②为研究秦朝统一度量衡提供佐证
③是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体现                    ④权身上的小篆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5 .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外舆论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的相关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致蒋介石等密电一组》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的信》
中央档案馆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中央档案馆整理《日本侵华战犯笔供》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1931年9月20日上海《申报》社评《日军突然占据沈阳》
《铁路破坏的真相暴露,日本帝国主义卑鄙的真面目》,1931年9月19日“日本工会全国协议会”的机关报《劳动新闻》
九一八事变一周后,苏联《真理报》发表题为《日本帝国主义在满洲》的长篇政论
1931年11月天津《大公报》发表《转祸为福在共同努力》《国家真到严重关头》等文章
胡适1931 年9月19日日记(详见《胡适全集》第32卷)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报刊的报道不仅表达了各自的主张,也体现了各不相同的立场,如:《红旗周报》刊载《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将日本军国主义定性为屠杀中国民众的万恶强盗,指出其目的就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天津《大公报》发表多篇文章,主张在自卫的前提下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不赞成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不能一味地依赖国联,但不反对国联介入中日争端,更不反对国民政府利用国联和国际舆论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不赞成国民党提.出的“剿共抗日”口号,主张建立包括各阶级各党派在内的“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共产党发表宣言称:“日本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已经完成了占领满蒙的第一步……这不是别的,这就是准备好的反对中国和日本劳动人民,这是野蛮的掠夺者的军事冒险行为”。英国《泰晤士报》认为日军对沈阳的袭击是一次有准备的军事行动,并批评日军屡次违反承诺的行为,但并不认为其行动具有侵略性,而且指出中国军队的挑衅行为也是导致日本采取行动的一大因素。

——摘编自安平、曹策《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内外舆论研究综述》等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媒体报道中的各自主张(或观点)。并对其各自主张(或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注: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23-01-0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学者观点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
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朱熹、叶适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
现代学者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