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纂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加补之,辑集成轶,庶几能备理推之要法矣。……盖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星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南怀仁集述:《穷理学存(外一种)》(1683年)

材料二“西学东渐”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略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

时期

内容

出处

西晋

太祖运筹演课,鞭越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奖

陈寿《三国志》

南朝

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

《世说新语》

唐朝

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张说《邺都引》

北宋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

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箠。英雄祗数大耳儿(刘备),彷佛芒碣赤龙子

程俱《北固怀古》

金、蒙古

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

刘昂《读三国志二首》

元朝

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奸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漳河咽寒雨

吴师道《铜雀台》

明朝

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等一些情节

罗贯中《三国演义》

对上述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       
A.西晋与曹操生活年代最近描述最准确B.明朝因年代久远对曹操描述模糊不清
C.作者的喜好决定历史人物的形象变化D.曹操形象的变化反映时代发展的影响
2023-09-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伙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成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都八九十,形错诸侯闲,犬牙相临,秉其院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据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整理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延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制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韬(1828—1897)的思想主张

阶段

主张

墨海书馆时期

18491862年)

1849年秋,他进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辑。在他看来,西人“藐视傲睨而不为礼”,与西人通商“即大害之所在”,长此以往“华风将浸成西俗,此实名教之大坏也”,“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已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西国所行者……近于杂霸之术,非纯王之政”,“政教一体”和“君民同治”为立法大谬者

流亡海外时期

18621874年)

1862年,王韬因受太平天国运动牵连,被迫流亡海外。王韬首先批评了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虚骄之气,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利用西方之利,师其所长,学习内容多为历算、格致、轮船、织具等。1867年后,他游历英国和参观议院后,称其是“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的重地

重回故土时期

18741897年)

他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阀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英不独长于治兵,亦长于治民,其政治之美,驳驳乎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摘编自李栋、杨莹《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韬思想观念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