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据考古发掘,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的马家窑文化墓葬群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残存的粟、稷等作物的碳化籽粒,还有细心磨制的石斧、石镰和石凿等工具出土,“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形成聚落”。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       
A.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B.南稻北粟格局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雏形D.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2 . 考古学家发掘某一处遗址后发现,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据此推断,该遗址处于(     
A.原始人群时期B.母系氏族社会C.早期国家时期D.“万邦”时代
2023-11-23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良渚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址及玉器,其中雕刻有神人兽面纹图像的玉琮是最重要的玉礼器。从祭祀遗迹、雕刻有“神像”的玉器的广泛分布来看,原始宗教在良渚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宗教神权的存在有助于良渚文明(     
A.适应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B.维护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维持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D.扩大中原地区的耕地面积
2023-05-16更新 | 47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
A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
D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A.AB.BC.CD.D
2023-04-29更新 | 635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
C.畜牧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进步
2023-02-10更新 | 170次组卷 | 11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构建了卫君与卫民的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据此可知,陶寺遗址(     
A.反映了夏朝都城的概貌B.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
C.展现了良渚文化的特性D.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
7 . 根据中国考古发现,在晚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2万年至1万年)的遗址中,除了被吃剿的兽骨外,一般很难见到食物遗存,尤其是碳化的粮食作物:而在全新世(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材料可用于说明(     
A.粮食储存技术进步B.渔猎不能满足人类需要
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D.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
2022-08-15更新 | 422次组卷 | 4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2020-02-02更新 | 659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