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下图为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中出土的鸵鸟蛋皮串珠,它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批量生产的磨制工艺品,其精美程度为我国旧石器文化中所仅见的。它展示出那时人们
A.高超的绘画艺术B.已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C.渔猎的生活画卷D.艺术品加工的最高水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距今约4300-约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出大片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乐器,以及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观象台和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这说明(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该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完备形态
C.遗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2024-02-0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礼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玉琮四边雕刻良渚文化典型的兽面纹,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割的痕迹。由此推断

A.良渚先民玉器制作技术最为高超B.大汶口文化较良渚文化更为先进
C.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D.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分封制度
4 . 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这反映出(     
A.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B.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C.文明发展的日益理性化D.南北方手工业差异明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良渚文化遗存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玉器种类丰富和制作精美。这些玉器,一般出现在大型墓葬中,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则很少见到。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B.社会分工得到发展
C.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D.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A.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B.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C.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D.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这表明
A.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B.国家组织形态在当时已出现
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早期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图(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据此可知
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区域性特征
B.文化分区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
C.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相对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逐渐定居下来。下列作为原始人类定居有力证据的是(     
A.鄂西鲢鱼山一洞穴遗址发现了距今年代为9万——12万年的用火遗迹
B.西安早期遗址出土磨制的石斧、石镰、蚌镰及陶罐中的粟与菜籽
C.《庄子·盗趾篇》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D.考古发现一墓葬中有50条铜链、200个铜珠、5个吊坠和1个铜冠等铜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发表《中华文明的新曙光》,对中华文明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过去认为中国只有商周以后的4000年文明史,但牛河梁坛、神庙、冢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就已经产生了较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把中华文明史扩展到5000年。据此可知(       
A.“敬天保民”的思想已经形成B.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D.标志着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
2024-05-1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