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该时期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遗址,其存续年代、所处位置、规制等级,都与文献记载尧所居都城平阳相吻合。据此,可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A.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吻合可确定史实B.山西襄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C.中原地区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D.陶寺遗址见证了禅让制的兴起
2022-05-14更新 | 46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2 . 春秋中期的“夏”字(图1-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图1-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1-3)指禾苗。从中可以看出
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化色彩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2022-01-22更新 | 4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史记·五帝本纪》曾记载: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其中“九族"是与邦国君主家族血缘关系最近的宗族集团,即所谓“帝之九族”。据此可知,万邦时代(     
A.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基础B.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C.已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D.体现出聚族而居的特点
2022-10-07更新 | 369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意在
A.强调文化同源B.提倡“独尊儒术”
C.解决王国问题D.突出“天人感应”
2021-03-21更新 | 804次组卷 | 11卷引用:高频考点02从部落到国家 -【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5 .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当今考古学也已证明了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实证依据的是
①陕西临潼姜寨发掘的五个大家族组成的聚落(遗址)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
③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④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的礼制规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11-08更新 | 710次组卷 | 12卷引用:高频考点02从部落到国家 -【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以黄帝、颛项、帝喾、尧和舜为五帝,并以黄帝为中国古史的开篇,其中必有深意。

特征事迹
黄帝发展生产力的军事盟主当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因此“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五谷)”,以征不顺者,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颛顼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祖先、神灵):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鬼神而敬事之。
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完善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制定各种刑罚,规定“眚灾过(过失犯罪),赦;怙终贼,刑”。行厚德,远佞人,“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禹、皋陶、契、后稷等22人各司其职,“咸成厥功”,“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摘编自侯旭东、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司马迁的“深意”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最早关于大禹德治的文献记录出自于西周礼器遂公盨的铭文。铭文中前后6处出现“德”,如要求民众要重视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百姓,百姓才能“好其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表明
A.夏朝开始创建了德政理念B.德治观念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敬天法祖是德治核心内容D.顾念百姓是为政以德的根本
2021-03-07更新 | 652次组卷 | 8卷引用:高频考点02从部落到国家 -【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8 . 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黄帝伐赤帝》简,记载了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和西伐白帝的过程。黄帝打败四帝之后,“天下四面归之”。黄帝四征(     
A.结束了万邦时代的纷争B.推动阶级社会的产生
C.有利于华夏认同的孕育D.标志多元一体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发现两座宫殿遗址:一号宫殿没有明显的居住生活迹象,附近和庭院中的灰坑内发现有被绑缚人的骨架,学者推测可能是王室的宗庙建筑;二号宫殿是包括围墙、廊庑、大门、庭院、中心殿堂和大墓(位于殿堂北侧)的一组建筑,发掘者认为可能是宗教祭祀场所,据此可以推知,二里头遗址时代(     )
A.宗法制已相当成熟B.实现中央高度集权
C.出现社会贫富差距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022-12-28更新 | 525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10 . 远古禅让传统和传说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
(2)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