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经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发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猪或猪头随葬,还有一些墓随葬龟甲,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达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无物。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B.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2 . 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转折期。大汶口文化出现随葬品超过百件的大型墓葬,安徽凌家滩遗址出现祭坛和随葬大量玉器的大型墓葬,辽宁牛河梁遗址群出现专门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圣地”。这些现象说明(     
A.相对稳定的政治实体逐步出现B.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的趋势
C.早期国家的政治实践已经完成D.中华各地区的文明齐头并进
3 . 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罍、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A.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B.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
C.多民族文化的统一趋势D.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陶寺遗址的发现说明(     
A.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
C.贫富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D.复杂化社会组织可能存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特点
C.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D.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7 . 据考古学家判断,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可以分为六个等级,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等级身份随葬品
贵族玉琮、玉璧、长柄玉钺
高级军官和富民玉琮、短柄玉钺和石钺
中级军官和平民玉钺、石钺
四、五士兵不同等级的石钺
贫困阶层少量陶器

A.玉器制造技术水平高超B.手工业生产达到相当规模
C.贵族阶层奢靡之风盛行D.氏族社会已呈现解体趋势
2023-02-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二2月调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河北易县北福地一期遗址中出土的釜,同山东北辛文化早期的圆体釜非常相近,敞口平底钵与北辛文化早期的同类器也如出一辙,小口双肩耳壶、陶支脚等器物则直接承袭当地磁山文化的因素。据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     
A.以手工业为主导B.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
C.起源于黄河流域D.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
9 .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支不同的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这三支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A.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过交流互动B.中原文化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C.中华文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D.地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增多
2023-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我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情况简介。由此推知,这些文化遗存(     

遗址

简介

陶寺遗址

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

良渚遗址

自内向外依次为莫角山、内城与外城。城内的莫角山为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

瓦店遗址

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其西北台地环壕内中部发现两处东西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其中居东那的一处,埋有人牲遗核数具和动物骨骼数具

A.呈现出多元一体趋势B.凸显出早期国家特征
C.源于商业发展的推动D.具有明显的礼制色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