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商业发展推动商人地位变化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商人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它是与周代土地等级所有制相适应的一种工商业经济管理制度。它的瓦解
A.表明商周井田制的结束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到来
C.说明官营工商业的解体D.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材料反映了
A.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B.临淄城市经济出现繁华景象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出现D.商人成为古代最为活跃的人群
2021-05-17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模拟(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经济都会,如定陶因交通发达被推为“天下之中”,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雒邑“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分封制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发展B.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了商业发展
C.诸侯争霸兼并推动了商业发展D.各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失败
2021-12-06更新 | 382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城市总体上为前朝后市的格局,据《周礼.匠人》记载,西周城的后边部分往往设有市场,并规定凡是官办的商业市场,均设置有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管理事宜。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叫司市,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司市只要在市场入口处悬挂旌旗就表明可以开市,参市交易者从规定的入口进入市场,入口处由胥手持长鞭把守,其他管理官员则各司其职。开市后,首先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贾师还要根据官府的需要制订商品价格,调节商品流通。西周政府对商业的干预使其商业发展状况逐步顺应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水平。

——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商贾反抗官府,“百工叛”的现象不断出现,“百工之丧职秩者”的现象较为突出。据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致力于“通工商之业,使鱼盐之利”,郑国规定只要商人对国家忠诚,国家就不干涉,卫文公制定的“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的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战国策·魏一》载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管子·八观》也称当时有“粟行于五百里”者,战国时期,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水陆交通线业已形成。《国语·周语》记载,当时“黄金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商贾可以富家,技艺足以糊口”,而“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们纷纷通财鬻货,自此,谋利之风席卷整个社会。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商业管理的主要制度及其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6 . 战国时期,求富趋利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目标,社会上普遍把求富趋利看成是人的本性,所谓“富者,人之情性逐利,若水之趋下”,在当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致富,便被人刮目相看。这一现象的盛行说明当时
A.小农文化的逐渐形成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2021-10-12更新 | 190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战国时期,“若致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其中一些握有百万资财的富商巨贾堪比一都之君,与其有着相似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被称为“素封”。“素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工商食官制度遭到破坏B.抑商政策成为统治诉求
C.礼崩乐坏下的政治乱局D.经济转型冲击义利观念
2020-07-24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语言杂乱),其事乱。”《国语·齐语》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商君书》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汉书·食货志》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D.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盟誓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句夺(勾夺:强求夺取)。”由此可见当时
A.商人地位卑微B.君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郑国国力衰微D.郑商重视利用政治资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