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2024-05-1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的记载(部分)。由此可知,当时(     

卷四六《陈宠传》

和帝时,“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

卷六一《左雄传》

安帝时,冀州“多豪族,好请托”,“贪滑二千石”多“与交通”

卷五一《陈龟传》

顺帝时,“三辅强豪之族,多侵枉小民”

卷六七《党锢苑康传》

桓帝时,“太山……郡内豪姓多不法……夺人田宅”
A.社会矛盾尖锐B.中央集权加强
C.党锢之祸严重D.宦官外戚专权
2024-02-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余万,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已达2100余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东汉初期(     
①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②释放奴婢取得成效
③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④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4-01-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     
①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②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③清查户口效果较好   ④释放奴婢取得成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0-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后汉书》记载刘秀发布过一系列相关诏令,如建武二年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这有利于(     
A.强化儒家伦理B.打击豪强地主C.实现吏治清明D.抑制土地兼并
2023-10-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后汉书·伸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后汉书》中出现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干石”的记载,这在关于西汉的史料中很少出现。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时期
A.门阀政治完수形成B.中央地方矛盾尖锐
C.豪强势力乘势而起D.君主专制严重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所示是摘编自范晔《后汉书》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反映出(       

记载

篇目

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今越南北部),任延守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婚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南蛮西南夷列传·序》

东汉“栾巴……迁桂阳太守。以郡处南垂,不闲典训,为吏人订婚姻丧纪之礼,兴办学校,以奖进之”

《栾巴传》

东汉“北匈奴入辽东……辽东太守陈禅)于学行礼,为说道义以感化之”

《陈禅传》

A.“光武中兴”局面B.儒学的教化功能C.“以吏为师”政策D.东汉中央集权制
2022-08-14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度田《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因检核垦田数而产生了中央政府和河南、南阳地方豪强地主集团的矛盾。汉光武帝刘秀因为“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称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刘秀得知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营私舞弊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处,“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此死于狱中。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压服地方豪强,许多“郡国大姓”竟与“群盗”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对于豪强地主集团与中央政府的对抗,采取了姑息的态度,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东汉初年“度田”的背景和过程。
(2)通过“度田”事件,谈谈你对豪强地主与东汉政权关系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记载,东汉“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子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交互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无知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外戚宦官群体势均力敌D.宫廷政变成为政治常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