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2023-10-24更新 | 433次组卷 | 10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主张的主要用意是
A.使庶子获得封地B.突显统治者恩德
C.强化中央集权D.瓦解旧土地制度
2022-01-27更新 | 597次组卷 | 3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1-13更新 | 363次组卷 | 40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由中央派遣长官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州境内的吏政等,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B.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
C.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
2021-12-02更新 | 114次组卷 | 20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
(2)道家学派在哪个朝代初期被统治者采纳?原因何在?
(3)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7 . “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这说明西汉盐铁官营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激化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D.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及目的,并分析其思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1-11-09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清前期因灾恤刑次数表(1644—1850年),由如表可知
朝代抗旱水灾地震疾役综合总计平均率(年)
顺治朝211153.6
康熙朝10112144.4
雍正朝334.3
乾隆朝281292.1
嘉庆朝101112.3
道光朝556
总计583213673.1

A.乾隆朝是清代灾害最多的时期B.旱灾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灾害
C.“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统治者D.恤刑制度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10 . 汉武帝曾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发现很多郡国监御史玩忽职守,地方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奏报中央政府。为此,汉武帝(     
A.确立察举制B.设立十三州刺史C.实行“推恩令”D.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2021-10-30更新 | 544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