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这一变化源于(     
A.田庄经济的发展B.政府组织能力提高C.南方地区的开发D.个体农耕普遍存在
2 . 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南方三个区域的郡数、户数等信息。由此推论正确的是(     
区域面积(平方公里)郡数西汉户数东汉户数增长率
太湖流域28万333084942376328.11%
赣江流域16万167462406496502.70%
湘江流域21万4126858649833412.25%
A.太湖流域长期是汉代南方人口中心B.中央政权未实现对赣江流域的管控
C.汉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要快于下游D.湘江流域户数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
2023-10-02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汉时期(     
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
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汉时期至少有29名地方官员因为造福一方,死后被当地民众立祠祭祀,但只有兴学举贤的蜀郡太守文翁、为官清廉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主动归附汉光武的益州太守文齐、弃恶从善的洛阳令王涣4人得到朝廷昭告纳入官方祭祀体系。这表明(     
A.中央强化文化的大一统B.南方文化社会影响力上升
C.主流思想强调关注现实D.民众观感是上计制度基础
2023-06-02更新 | 1165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B.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D.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某种角度看,东汉部分士族的萌生是一次巧妙地"钻空子":政府允许时人“通经入仕”,但经书并不易得。他们以“诗书传家”的方式保障文化特权在代际之间传承,世代为官。这说明(     
A.统治阶级限制经书的传播B.东汉后期国家吏治的黑暗
C.察举制选官标准存在弊端D.文化垄断与传播工具有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B.门阀士族发展成割据势力
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2021-06-07更新 | 542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东汉初年,政府曾实行过赋民公田和假(租赁)民公田之策。接受赋田的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成为向国家缴纳租税的自耕农。接受假田的贫民,成为国家的佃农。这反映当时东汉政府
A.控制了大量无主荒地B.试图推行均田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大力扶持田庄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