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西汉景帝时期改王国丞相为相,减省吏员。汉武帝时期颁布左官律和附议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流。这些调整旨在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节约中央财政开支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2021-06-09更新 | 7738次组卷 | 79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 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4 . 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土,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武帝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这一现象
A.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导致了外戚专权
C.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D.有效缓解了君相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019-01-30更新 | 9038次组卷 | 143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Ⅱ)
6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9-01-30更新 | 8206次组卷 | 109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新课标1卷)

7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重。汉武帝为了削弱承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奏章文书。此时,大臣们的奏章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待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承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机构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台的权力日重,人臣要参与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中央机构改革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