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现代学者徐复观指出:“通观古今中外,学术与政治,必有一相当距离,使其能在社会上生根,学术乃有发展可言,政治乃能真得学术之益。所以仲舒一时的用心过当,终于是贻害无穷的。”该学者认为汉代(     
A.学术研究背离孔孟之道B.治国主张脱离现实政治
C.传统信仰体系亟待重建D.儒学沦为政治统治工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宣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汉宣帝以尊崇的态度对待儒学,但在政事的操作方面仍然比较注重任用有实际管理能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为基准考核臣下。这体现汉宣帝治国理政的特点是(     
A.以法为教B.崇德尚贤C.分权制约D.儒法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时期,《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又因其收有300多篇诗歌而被称为《诗三百》。汉武帝时,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尊它为经,确定了《诗经》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诗经》(     
A.思想价值逐步高于文学价值B.受益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C.适应了专制皇权统治的需要D.原始意义被统治者逐渐扭曲
5 .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材料中“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     
A.推行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焚书坑儒;推崇黄老之学
C.推行郡县制,推崇黄老之学D.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①处创办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隋炀帝在②处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C.明太祖在③废丞相,对后世行政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D.宋太祖在④处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2-08-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元朔五年,下诏劝学兴礼,“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自择以补右职”。这些举措(     
A.促进了儒学体系的革新B.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C.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汉武帝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这体现了(     
A.儒学被神秘化B.儒学成为官学思想
C.儒学被纲常化D.儒学被世俗大众化
2022-08-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求自身的长足发展,儒学迄今已兴起三次较大的复兴运动。第一次复兴在汉代,确立了儒学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官方哲学的地位。第二次复兴在宋代,这次儒学复兴运动既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亦消解了由于唐末五代的道德沦丧所造成的文化意义危机,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第三次复兴在二十世纪初,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地消解了西学对儒学的威胁,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儒学的普世价值。

——蒋国保《儒学三次复兴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汉继绝学,既是汉承天命的有力佐证,也是汉代儒学的自我定位。此后的儒学史叙事中,这一模式反复出现,典型的如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南宋理学对佛、道的回应等。在这种“绝学——复兴”的古典道统式叙事中,儒学彰明了自身独立于古代王朝兴废的内在价值——自秦至清,虽然王朝权力可以如秦时那样对儒学传承造成一时的破坏,但作为关乎天道的传承之学,灭儒便等于不能“得道”,不能“得道”便不获天命,不能长久。

——李梅《古今中西视域中的“儒学复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三次复兴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三次儒学复兴运动的共同特点。
2022-07-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在经过了秦朝由兴到亡的洗扎之后,代的政治家认识到必须通过改善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才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董仲舒为此提出(     
A.独尊术B.耐金夺C.天人感应D.盐铁宜营
2022-07-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