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初年,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和北部边疆的相对稳定,光武帝刘秀开始进行兵制改革。“中兴建武六年,(光武帝)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建武七年,裁撤部分士兵,“令还复民伍”。同时,设置黎阳营、雍营等地方屯驻兵营,稳定地方秩序。据记载,东汉初新建立了益州郡西部都尉等六个边疆部都尉,又重置了西汉时期的张掖蜀国等边疆属国都尉,强化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东汉政府还强化都尉的军事职能,削减将军职位,将军事实权授予职位较低的都尉掌管。据不完全统计,东汉都尉27次行使军事职能中有15次是单独领兵出征,随军出征11次,募兵1次。

——摘编自张亚伟《东汉初期军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光武帝兵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光武帝兵制改革的特点。
2023-05-3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为东汉画像砖戏虎图,据记载,汉代搏兽活动很兴盛,皇室园囿中饲有多种禽兽,以供游乐。当时的人们认为猛兽是可以驯服的,百兽驯服听命是国泰民安的瑞兆。据此可知,此类画像砖(     
A.证实了汉代国家统一安定B.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D.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     
A.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B.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反映了皇权的衰落
2022-09-09更新 | 918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B.地方豪强干政
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D.农民负担沉重
2022-09-07更新 | 507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东汉明帝时期,“天下安宁,民无横徭,岁比登稔。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洛阳)城东,粟斛直线二十”。由此可见,当时政府(     
A.损害农民利益B.主导社会救济C.控制粮食贸易D.保障粮食安全
2022-09-03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6 . 1945年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内有过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

毛泽东: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

黄炎培: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由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到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根据以上对话的部分或整体,围绕“周期律”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逻辑清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7 . 图1、图2所示均为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部分关于当地庄园生活的修复图案,其恢宏的场面和宏大的规模印证了《史记》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这类庄园的兴起(     
A.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得益于政府的重农政策
C.侵蚀了皇权专制的根基D.挤压了商人的利润空间
2022-08-25更新 | 267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届高三8月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汉末期,王莽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建立后,一切官僚机构的名称都恢复西汉旧制,唯有“三公”遵从王莽的改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光武帝又去掉“三公”前面的“大”字,增设将军,使其地位和“三公”相等。这反映出东汉初期(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三公制度逐渐瓦解
C.官僚政治趋于成熟D.中枢制衡机制确立
9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2022-07-14更新 | 7150次组卷 | 6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湖北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2022-06-08更新 | 7559次组卷 | 5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